稻壳炭的制备及其在油品催化氧化脱硫中的应用初探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多孔炭概述 | 第10-14页 |
·原料 | 第10-11页 |
·制备方法及反应机理 | 第11-13页 |
·用途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柴油脱硫 | 第14-18页 |
·含硫燃料对环境的危害 | 第14页 |
·柴油中硫的化合物类型 | 第14-15页 |
·常用的柴油脱硫方法 | 第15-16页 |
·多孔炭用于柴油深度催化氧化脱硫 | 第16-18页 |
·多孔炭的结构调控 | 第18-22页 |
·表面改性 | 第18-21页 |
·孔径调控 | 第21-22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30页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23-24页 |
·原料、化学药品及试剂 | 第23页 |
·所用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3-24页 |
·稻壳炭制备 | 第24-26页 |
·实验方案 | 第24-25页 |
·实验工艺流程 | 第25-26页 |
·稻壳炭用于模拟柴油的催化氧化脱硫 | 第26-27页 |
·实验方案 | 第26-27页 |
·实验工艺流程 | 第27页 |
·样品的分析表征方法 | 第27-30页 |
·硅元素含量 | 第27页 |
·红外光谱 | 第27-28页 |
·苯吸附值 | 第28页 |
·扫描电镜 | 第28页 |
·透射电镜 | 第28页 |
·X射线衍射 | 第28页 |
·氮气吸附 | 第28-29页 |
·Bohem滴定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稻壳炭制备及调控 | 第30-43页 |
·预处理方式 | 第30-33页 |
·稻壳炭硅含量 | 第30页 |
·不同预处理方式制备的稻壳炭SEM图分析 | 第30-31页 |
·吸附能力及孔结构 | 第31-33页 |
·空气预氧化 | 第33-35页 |
·预氧化时间对稻壳炭的苯吸附性能及收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孔结构 | 第34-35页 |
·预氧化过程中官能团的变化 | 第35页 |
·剂料比 | 第35-38页 |
·苯吸附性能 | 第36页 |
·稻壳炭的收率 | 第36-37页 |
·孔结构 | 第37-38页 |
·表面含氧官能团 | 第38页 |
·活化温度 | 第38-41页 |
·苯吸附性能 | 第38-39页 |
·稻壳炭的收率 | 第39-40页 |
·孔结构 | 第40页 |
·表面含氧官能团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稻壳炭用于模拟柴油的催化氧化脱硫 | 第43-52页 |
·不同实验条件对催化氧化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3-46页 |
·乙酸 | 第43-44页 |
·水浴温度及反应时间 | 第44-45页 |
·双氧水 | 第45页 |
·稻壳炭 | 第45-46页 |
·不同条件制备稻壳炭的催化氧化脱硫效果 | 第46-48页 |
·不同活化温度 | 第46-47页 |
·不同剂料比 | 第47-48页 |
·稻壳炭的化学改性以及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8-51页 |
·改性稻壳炭的脱硫效果 | 第48-49页 |
·改性稻壳炭的苯吸附性能 | 第49-50页 |
·改性稻壳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及工作建议 | 第52-54页 |
1 主要结论 | 第52页 |
2 论文的新颖之处 | 第52-53页 |
3 工作建议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