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过成熟阶段页岩生烃及含气量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选题来源 | 第8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页岩气勘探进展 | 第8-9页 |
·页岩气分级评价标准 | 第9-11页 |
·页岩气成藏的保存条件研究 | 第11-12页 |
·页岩气含气性研究 | 第12-13页 |
·构造抬升过程中页岩游离气与吸附气的变化规律 | 第13-14页 |
·中扬子地区寒武-志留系高过成熟烃源岩热演化史 | 第1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15-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4页 |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第18-20页 |
·区域构造格局 | 第20-21页 |
·志留系龙马溪组地层特征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志留系烃源岩特征 | 第24-35页 |
·志留系烃源岩厚度 | 第24-25页 |
·高演化烃源岩的评价标准 | 第25-27页 |
·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 第25-26页 |
·有机质类型评价标准 | 第26页 |
·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标准 | 第26-27页 |
·有机质丰度 | 第27-31页 |
·总有机碳含量 | 第27-30页 |
·生烃潜量 | 第30-31页 |
·有机质类型 | 第31-32页 |
·有机质成熟度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及热演化史重建 | 第35-42页 |
·不同区块的构造演化及沉积-埋藏史 | 第35-38页 |
·湘鄂西区 | 第35-37页 |
·鄂西-渝东区 | 第37-38页 |
·有机质生烃演化阶段及热演化的关键时期 | 第38-41页 |
·热史拟合 | 第38-39页 |
(1)湘鄂西区 | 第38页 |
(2)鄂西渝东区 | 第38-39页 |
·主要烃源层系热演化定型的关键时期 | 第39-41页 |
(1)湘鄂西区 | 第39-40页 |
(2)鄂西-渝东区 | 第40-41页 |
·志留系烃源岩生排烃作用及期次 | 第41-42页 |
·生排烃作用 | 第41页 |
·烃源岩生排烃强度 | 第41-42页 |
第五章 下志留统页岩储层特征及保存条件 | 第42-57页 |
·页岩储层孔渗特征 | 第42-48页 |
·页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 | 第42-44页 |
·页岩孔隙分类与特征 | 第44-48页 |
(1)粒间孔隙 | 第44-45页 |
(2)粒内孔隙 | 第45-46页 |
(3)有机孔隙 | 第46-47页 |
(4) 裂缝 | 第47-48页 |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孔隙类型与矿物成分关系 | 第48页 |
·下志留统烃源岩保存条件 | 第48-57页 |
·构造形变对页岩气的控制作用 | 第48-53页 |
·页岩的脆性矿物含量 | 第53页 |
·保存单元评价 | 第53-55页 |
·保存条件综合评价 | 第55-57页 |
第六章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含气性 | 第57-65页 |
·页岩气吸附-解析机理 | 第57-58页 |
(2)等温吸附特征 | 第57-58页 |
·含气性分析 | 第58-60页 |
·等温吸附曲线特征 | 第58-59页 |
·含气量纵向变化特征 | 第59-60页 |
·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含气性主控因素探讨 | 第60-65页 |
·吸附量与有机碳含量关系 | 第60-61页 |
·吸附量与镜质体反射率关系 | 第61-62页 |
·吸附量与孔隙体积和孔隙结构的关系 | 第62-63页 |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含气性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详细摘要 | 第7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