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稠油深抽掺稀制度优化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塔河油田基本特点 | 第7页 |
| ·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掺稀降黏方式现状 | 第8-10页 |
| ·掺稀工艺应用调研 | 第10-12页 |
| ·空心抽油杆技术现状 | 第12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14页 |
| 第2章 井筒温度分布与黏度计算方法 | 第14-20页 |
| ·井筒温度分布计算方法 | 第14-15页 |
| ·井筒黏度计算方法 | 第15-18页 |
| ·实测黏温数据拟合法 | 第15-16页 |
| ·单测点黏温数据递推 | 第16-17页 |
| ·经验模型计算法 | 第17-18页 |
| ·掺稀后的黏度计算 | 第18页 |
| ·黏温关系程序计算方法 | 第18-20页 |
| 第3章 环空掺稀制度优化 | 第20-30页 |
| ·油管—抽油杆黏滞阻力敏感性分析 | 第20-26页 |
| ·油管黏滞阻力分析 | 第20-22页 |
| ·抽油杆黏滞阻力分析 | 第22-26页 |
| ·约束因素确定 | 第26-27页 |
| ·最佳掺稀比确定 | 第27-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空心抽油杆泵上掺稀研究 | 第30-40页 |
| ·空心杆泵上掺稀工艺原理 | 第30-31页 |
| ·与环空掺稀工艺对比 | 第31页 |
| ·空心抽油杆受力分析 | 第31-39页 |
| ·上冲程悬点载荷受力分析 | 第32-33页 |
| ·下冲程悬点载荷受力分析 | 第33-34页 |
| ·悬点载荷计算模型图 | 第34-35页 |
| ·悬点载荷计算 | 第35-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5章 油管泵上掺稀工艺研究 | 第40-58页 |
| ·单油管泵上掺稀工艺 | 第40-42页 |
| ·单油管泵上掺稀结构原理 | 第40页 |
| ·单油管泵上掺稀结构组成 | 第40-41页 |
| ·单油管泵上掺稀优点 | 第41页 |
| ·单油管泵上掺稀的局限性 | 第41-42页 |
| ·双油管泵上掺稀工艺原理 | 第42-44页 |
| ·穆斯抽油系统 | 第42-43页 |
| ·双油管泵上掺稀工艺原理 | 第43-44页 |
| ·双油管泵上掺稀工艺与其他工艺对比 | 第44-48页 |
| ·双油管泵上掺稀工艺受力分析 | 第48-55页 |
| ·上冲程悬点载荷受力分析 | 第48-49页 |
| ·下冲程悬点载荷受力分析 | 第49-50页 |
| ·悬点载荷计算模型图 | 第50-51页 |
| ·悬点载荷计算 | 第51-55页 |
| ·强度校核 | 第55页 |
| ·泵上掺稀稠油进泵研究 | 第55-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6章 塔河油田稠油深抽掺稀工艺程序研制 | 第58-69页 |
| ·程序研制 | 第58页 |
| ·程序的功能模块 | 第58-59页 |
| ·程序的数据库结构 | 第59-60页 |
| ·主要功能运行界面 | 第60页 |
| ·程序准确性验证 | 第60-65页 |
| ·环空掺稀 | 第61-63页 |
| ·空心抽油杆掺稀 | 第63-65页 |
| ·三种掺稀工艺深抽对比分析 | 第65-69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69页 |
| ·建议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