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改性纳米SiO2/AA/AM共聚物驱油剂在中低渗透油藏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引言第9-10页
   ·中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及遇到的问题第10-11页
   ·中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现状第11-14页
     ·注气法第11页
     ·微生物采油法第11页
     ·“层内爆炸”增产技术第11-12页
     ·震动波法第12页
     ·电动力学方法第12页
     ·化学法第12-14页
   ·聚合物提高中低渗油藏采收率可行性研究第14-15页
   ·存在难点第15-16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
   ·技术路线及研究思路第16-17页
   ·本文创新点第17-18页
第2章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单体的制备第18-32页
   ·引言第18-21页
     ·纳米二氧化硅的化学改性第18-20页
     ·纳米二氧化硅的主要应用领域第20-21页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功能单体的制备第21-28页
     ·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硅羟基数量的确定第21-23页
     ·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硅羟基的改性第23-24页
     ·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硅羟基改性程度的确定(氨基的测定)第24-26页
     ·溶剂对改性程度的影响第26-27页
     ·反应温度对改性程度的影响第27页
     ·不同反应时间对改性程度的影响第27-28页
     ·不同加料比对改性程度的影响第28页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功能单体的表征第28-31页
     ·热重分析第29页
     ·红外分析第29-30页
     ·核磁分析第30-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聚合物驱油剂的合成及表征第32-50页
   ·原料选择第32页
   ·引发剂选择第32-33页
   ·聚合物驱油剂的分子结构设计第33页
   ·实验部分第33-34页
     ·实验仪器第33页
     ·实验药品第33-34页
     ·实验步骤第34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4-43页
     ·正交实验第34-36页
     ·单体总浓度的优化第36-37页
     ·引发剂浓度的优化第37-38页
     ·丙烯酰胺丙烯酸比例的优化第38-39页
     ·反应pH值的优化第39页
     ·反应温度的优化第39-40页
     ·交实验优化第40-42页
     ·功能单体加量第42-43页
   ·聚合物驱油剂的表征第43-49页
     ·外光谱第43-44页
     ·核磁共振第44-45页
     ·分子量第45-46页
     ·分子水动力学半径第46-48页
     ·扫描电镜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聚合物的评价及其在中低渗透油田的可行性分析第50-64页
   ·聚合物的评价第50-57页
     ·增黏性能第50-51页
     ·粘温关系第51-52页
     ·抗盐性能第52-53页
     ·抗剪切性能第53-55页
     ·流变性能第55-57页
   ·聚合物在中低渗透油藏的可行性分析第57-62页
     ·注入性第58-61页
     ·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5章 结论及建议第64-66页
   ·结论第64-65页
   ·建议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吡啶酰胺结构丙烯酰胺共聚物驱油剂研究
下一篇:有机硼锆交联剂的制备及其在抗高温压裂液体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