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25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二、研究回顾 | 第13-19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四、论文创新点、研究方法及不足之处 | 第22页 |
五、论文整体框架 | 第22-25页 |
第一章 中唐藩镇体制确立与幕府的相应演进 | 第25-39页 |
一、中唐前后幕府制度的演进 | 第25-27页 |
二、中唐藩镇体制的确立 | 第27-33页 |
三、藩镇幕府及文职幕僚的逐步成型 | 第33-39页 |
第二章 藩镇辟署制与科举制、中央铨选制之间的关系 | 第39-62页 |
一、辟署制逐步成为中央铨选制之外的重要仕进途径 | 第39-44页 |
二、中央对藩镇辟署制的不断限制和利用 | 第44-51页 |
三、门生故吏关系在藩镇辟署制中的体现 | 第51-54页 |
四、检校官在辟署制与铨选制间的桥梁作用 | 第54-56页 |
五、影响文职幕僚政治出路的几种因素 | 第56-62页 |
第三章 藩镇幕府掌书记探讨 | 第62-120页 |
一、藩镇掌书记之沿革变迁 | 第62-71页 |
(一) 唐以前掌书记溯源 | 第63-65页 |
(二) 唐前期幕府管记向藩镇幕府掌书记演进 | 第65-68页 |
(三) 掌书记最初任者小考 | 第68-71页 |
二、掌书记的人员结构及特征分析 | 第71-95页 |
(一) 掌书记人员构成情况分析 | 第71-81页 |
(二) 掌书记家世背景探讨 | 第81-87页 |
(三) 掌书记与中晚唐五代文风的互动关系 | 第87-91页 |
(四) 掌书记“一人说”刍议 | 第91-95页 |
三、掌书记的迁转路径与地位探讨 | 第95-118页 |
(一) 掌书记的迁转路径 | 第96-110页 |
(二) 掌书记仕途前景再探讨 | 第110-116页 |
(三) 掌书记所带检校官情况分析 | 第116-118页 |
四、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四章 其他文职幕僚 | 第120-144页 |
一、其他文职幕僚人员设置分析 | 第120-124页 |
二、行军司马及副使 | 第124-132页 |
三、判官 | 第132-139页 |
四、推官和巡官 | 第139-144页 |
第五章 中晚唐五代藩镇文职幕僚与政局演进 | 第144-172页 |
一、文职幕僚与士族、庶族的沉浮消长 | 第144-153页 |
(一) 中晚唐士族后裔较多活跃于藩镇幕府 | 第144-148页 |
(二) 五代藩镇幕府内庶族势力的上升 | 第148-150页 |
(三) 文职幕僚群体结构改变体现的历史寓意 | 第150-153页 |
二、幕府士人境遇 | 第153-159页 |
(一) 幕府士人地位分析 | 第154-157页 |
(二) 幕府士人文化心态与政治环境的相互影响 | 第157-159页 |
三、文、武幕僚之间的关系 | 第159-166页 |
(一) 中晚唐文职幕僚凌驾于武职幕僚之上 | 第160-163页 |
(二) 五代文、武幕僚呈分庭抗礼之势 | 第163-166页 |
四、五代后期幕僚等文士在政局演进中的角色转变 | 第166-172页 |
结语 | 第172-179页 |
一、中晚唐五代藩镇文职幕僚之阶段性发展 | 第172-173页 |
二、中晚唐五代藩镇文职幕僚的特征及其折射的系列变革 | 第173-176页 |
三、唐五代藩镇文职幕僚与宋代“文官政治”之关系 | 第176-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6页 |
一、基本史料 | 第179-181页 |
二、著作 | 第181-183页 |
三、研究论文 | 第183-186页 |
致谢 | 第186-188页 |
附录A | 第188-211页 |
个人简历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