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辩论主义概述 | 第11-21页 |
·国外辩论主义的含义和发展 | 第11-13页 |
·国外辩论主义的含义 | 第11页 |
·国外辩论主义制度的发展 | 第11-13页 |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辩论原则 | 第13-15页 |
·我国辩论原则与两大法系辩论主义的区别 | 第13-14页 |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含义及其发展 | 第14-15页 |
·辩论主义的功能 | 第15-17页 |
·明确当事人和法官在民事诉讼中的权限 | 第16页 |
·保证法官在诉讼过程中的中立性地位 | 第16页 |
·防止诉讼中的突袭 | 第16-17页 |
·辩论主义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19页 |
·辩论主义与职权探知主义 | 第17页 |
·辩论主义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 第17页 |
·辩论主义与处分原则 | 第17-18页 |
·辩论主义与协同主义 | 第18-19页 |
·辩论主义适用的限制 | 第19-21页 |
第2章 辩论主义的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辩论主义理论的几种主要观点 | 第21-24页 |
·本质说 | 第21-22页 |
·手段说 | 第22页 |
·程序保障说 | 第22页 |
·防止突袭说 | 第22-23页 |
·实体和程序多元说 | 第23-24页 |
·辩论主义的实体根据和程序根据 | 第24-26页 |
·辩论主义的实体法上的理论根据 | 第24-25页 |
·辩论主义的程序法上的理论根据 | 第25-26页 |
第3章 辩论主义的内容 | 第26-30页 |
·辩论主义适用的事实范围 | 第26-27页 |
·证据资料的收集与提供 | 第27-28页 |
·自认制度 | 第28-30页 |
第4章 辩论主义的补充:阐明权制度 | 第30-34页 |
·阐明权的含义及内容 | 第30页 |
·阐明权与辩论主义的关系 | 第30-31页 |
·我国的阐明权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 第31-34页 |
·我国阐明权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完善我国阐明权制度的建议 | 第32-34页 |
第5章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 第34-44页 |
·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辩论主义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确立辩论主义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和当事人主体地位的要求 | 第34-35页 |
·确立辩论主义有助于提高民事诉讼效率 | 第35页 |
·确立辩论主义是实现诉讼公正的要求 | 第35页 |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缺乏理论的指导和思维方法的配套 | 第36页 |
·辩论原则的内容过于空洞化 | 第36-37页 |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 第37页 |
·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及程序公正性淡化 | 第37-38页 |
·对法官当事人不产生拘束作用,法院负担过重易引发矛盾 | 第38页 |
·对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重新界定 | 第38-39页 |
·诉讼资料的提出 | 第38-39页 |
·辩论权的保障 | 第39页 |
·法院的裁判以当事人的辩论为基础 | 第39页 |
·赋予法院阐明权 | 第39页 |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完善 | 第39-44页 |
·完善辩论原则制度及相关制度 | 第39-41页 |
·辩论原则的程序构建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