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以东莞市西湖村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目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城镇化及城中村改造基础理论 | 第16-26页 |
·城镇化的概念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16-17页 |
·推进城镇化的意义 | 第17-18页 |
·“城中村”的概念及其影响 | 第18-21页 |
·“城中村”的概念 | 第18-19页 |
·“城中村”的影响 | 第19-21页 |
·城中村改造基础理论 | 第21-25页 |
·旧城更新理论 | 第21-22页 |
·核心与边缘理论 | 第22-23页 |
·贫民窟改造理论 | 第23页 |
·城市政体理论 | 第23-24页 |
·博弈论 | 第24页 |
·区位地租理论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珠三角发达地区城镇化与城中村改造现状 | 第26-38页 |
·珠三角发达地区城镇化现状 | 第26-27页 |
·珠三角发达地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规划布局不合理 | 第27-28页 |
·城中村问题严重 | 第28页 |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28页 |
·就业身份转换不彻底 | 第28页 |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第28-29页 |
·珠三角发达地区“城中村”现状 | 第29-30页 |
·各城市城中村现状简述 | 第29页 |
·城中村外部现状 | 第29-30页 |
·城中村内部现状 | 第30页 |
·珠三角发达地区“城中村”的形成机理 | 第30-32页 |
·不彻底的城镇化政策 | 第30-31页 |
·特有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 第31页 |
·地下经济的不断膨胀 | 第31页 |
·规划管理滞后 | 第31-32页 |
·城中村改造难点与利益平衡 | 第32-33页 |
·“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 | 第33-36页 |
·按改造主体划分 | 第33-34页 |
·按改造强度划分 | 第34-35页 |
·组合模式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西湖村城镇化现状与改造目标 | 第38-45页 |
·西湖村总体概况 | 第38-39页 |
·地理人口概况 | 第38页 |
·经济状况 | 第38-39页 |
·西湖村城镇化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39-42页 |
·土地利用方面 | 第39-40页 |
·建筑物方面 | 第40-41页 |
·道路交通方面 | 第41页 |
·基础配套设施方面 | 第41页 |
·职业构成及文化建设方面 | 第41-42页 |
·西湖村改造的前景 | 第42-43页 |
·西湖村改造的目标 | 第43-44页 |
·盘活土地 | 第43页 |
·改变景观 | 第43页 |
·完善公共配套 | 第43页 |
·营造产业环境 | 第43-44页 |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 第44页 |
·促进村民生活转型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西湖村改造的方法与对策 | 第45-56页 |
·做好西湖村改造的前期工作 | 第45-46页 |
·调查摸底 | 第45页 |
·控制村内建设行为 | 第45-46页 |
·贯彻规划先行原则 | 第46-47页 |
·整体规划以避免孤立无序发展 | 第46页 |
·西湖村规划定位建议 | 第46-47页 |
·改造模式选择 | 第47-49页 |
·改造主体选择 | 第47-49页 |
·改造强度选择 | 第49页 |
·实施和谐改造 | 第49-51页 |
·西湖村改造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 第51-53页 |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 第51-52页 |
·西湖村改造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第52-53页 |
·政策建议 | 第53-54页 |
·推行城乡一体化制度 | 第53-54页 |
·完善就业及社会保障制度 | 第54页 |
·解决外来人口居住问题 | 第54页 |
·加强审批和协调机制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件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