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W”视角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关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研究 | 第10-11页 |
| ·5W模式研究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 2. 创作主体及创作分析 | 第15-25页 |
| ·创作主体的构成分析 | 第15-21页 |
| ·团队特征 | 第19-20页 |
| ·核心人物 | 第20-21页 |
| ·创作主体的创作分析 | 第21-25页 |
| ·创作主体的前期准备 | 第21-22页 |
| ·创作主体的中期拍摄 | 第22-24页 |
| ·创作主体的后期合成 | 第24-25页 |
| 3. 内容的分析 | 第25-37页 |
| ·中国的故事 | 第25-27页 |
| ·代表性的区域 | 第25-26页 |
| ·代表性的人 | 第26-27页 |
| ·舌尖上的故事 | 第27-32页 |
| ·种类繁多的食材 | 第27-28页 |
| ·无限转化的味道 | 第28-30页 |
| ·朴实无华的厨艺 | 第30-31页 |
| ·完美统一的厨具 | 第31-32页 |
| ·传统的文化价值理念 | 第32-37页 |
| ·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32-34页 |
| ·人与人的和谐 | 第34-35页 |
| ·“家”与“国”的文化 | 第35-37页 |
| 4. 传播渠道的分析 | 第37-43页 |
| ·征战国际电视节未播先火 | 第37页 |
| ·央视《魅力记录》的开播节目 | 第37-39页 |
| ·社交媒体及视频网站的风起云涌 | 第39-41页 |
| ·线下人际的不胫而走 | 第41-43页 |
| 5. 受众分析 | 第43-47页 |
| ·预期受众 | 第43-44页 |
| ·实际受众 | 第44-45页 |
| ·预期受众和实际受众对比 | 第45-47页 |
| 6. 效果的分析 | 第47-55页 |
| ·政治效果——国家形象建构 | 第47-48页 |
| ·经济效果——产业链的发展 | 第48-51页 |
| ·上游 纪录片创作欲望强烈 | 第49页 |
| ·中游 纪录片的追捧 | 第49-50页 |
| ·下游 美食经济和旅游经济的连锁反应 | 第50-51页 |
| ·社会效果——狂欢与争论 | 第51-53页 |
| ·狂欢 | 第51-52页 |
| ·争论 | 第52页 |
| ·对浪费的反思 | 第52-53页 |
| ·文化效果——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宣扬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