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松桃苗族舞狮活动个案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1 前言 | 第8-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有关苗族舞狮活动的研究 | 第9页 |
| ·有关黔东北松桃苗族舞狮活动的研究 | 第9-10页 |
| ·境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价值 | 第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 ·黔东北松桃 | 第12页 |
| ·中原舞狮活动 | 第12页 |
| ·松桃苗族舞狮活动 | 第12-13页 |
| 2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 ·访谈法 | 第13页 |
| ·实地调查法 | 第13页 |
| ·个案分析法 | 第13页 |
| ·比较法 | 第13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13-14页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4-29页 |
| ·松桃苗族舞狮活动的起源 | 第14-17页 |
| ·中原舞狮活动的起源 | 第14-15页 |
| ·苗族舞狮活动的起源 | 第15-16页 |
| ·松桃苗族舞狮活动的起源 | 第16-17页 |
| ·松桃苗族舞狮活动的发展变迁及特点 | 第17-21页 |
| ·松桃苗族舞狮活动发展变迁的历程 | 第17-19页 |
| ·封闭、孤立发展阶段(1949 年以前) | 第17-18页 |
| ·发掘、整理发展阶段(1949年—1966年) | 第18-19页 |
| ·停滞、缓慢发展阶段(1966年—1976年) | 第19页 |
| ·丰富、蓬勃发展阶段(1976 年—至今) | 第19页 |
| ·松桃苗族舞狮活动发展变迁的特点 | 第19-21页 |
| ·传承性 | 第19-20页 |
| ·时代性 | 第20页 |
| ·民族性 | 第20页 |
| ·习俗性 | 第20页 |
| ·群体性 | 第20-21页 |
| ·独特性 | 第21页 |
| ·松桃苗族舞狮活动构成要素及特征 | 第21-27页 |
| ·时间地点、人员配置与分工 | 第21-22页 |
| ·服饰、场地、器具材质与工艺过程 | 第22-23页 |
| ·配乐的曲调与歌词 | 第23页 |
| ·活动的背景 | 第23-24页 |
| ·组织形式与表现形式 | 第24页 |
| ·动作套路、仪式过程与象征意义 | 第24-27页 |
| ·松桃苗族舞狮活动与中原舞狮活动的差异性对比 | 第27-29页 |
| ·人员分工配置 | 第27页 |
| ·服饰和场地器材 | 第27页 |
| ·狮子形象 | 第27页 |
| ·配乐曲调 | 第27页 |
| ·表演风格 | 第27-28页 |
| ·仪式主题 | 第28-29页 |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29-30页 |
| ·结论 | 第29页 |
| ·建议 | 第29-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