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一、影子银行体系相关概念、理论和加强监管的必要性 | 第11-26页 |
(一) 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 | 第11-15页 |
1. 影子银行体系的源头 | 第11-12页 |
2. 什么是影子银行体系 | 第12-13页 |
3. 影子银行体系的本质 | 第13-15页 |
(二) 影子银行体系的理论 | 第15-20页 |
1. 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 | 第15-18页 |
2. 影子银行体系的核心 | 第18-19页 |
3. 影子银行体系运行机制 | 第19-20页 |
(三) 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监管的必要性 | 第20-26页 |
1. 金融危机的“影子” | 第20-21页 |
2.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第21-23页 |
3. 金融体系的变化 | 第23页 |
4. 影子银行体系可预见性的系统性风险 | 第23-26页 |
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6-33页 |
(一)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问题 | 第26-29页 |
1.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 | 第26-28页 |
2.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二)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1. 金融体制的弊端 | 第29页 |
2. 利润追求的创新冲动 | 第29-30页 |
3. 非银行金融机构无核心竞争力 | 第30页 |
(三)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政府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四) 国内资产管理公司的案例 | 第31-33页 |
三、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探索 | 第33-40页 |
(一) 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国际经验 | 第33-34页 |
1. 美国 | 第33页 |
2. 欧盟 | 第33-34页 |
3. 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横向对比 | 第34页 |
(二) 政府在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中的作用 | 第34-37页 |
1. 政府机构应作为监管方 | 第35页 |
2. 政府监管部门应有效监管资产 | 第35-36页 |
3. 政府监管部门应确立监管准则 | 第36-37页 |
(三) 政府机构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理论思考 | 第37-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