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研究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9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19页 |
·井田位置及交通 | 第18页 |
·水文、气象 | 第18-19页 |
·矿井开拓开采现状 | 第19页 |
·矿井地质条件 | 第19-21页 |
·地层 | 第19-20页 |
·煤层 | 第20-21页 |
·构造 | 第21页 |
·井田水文地质 | 第21-23页 |
·矿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3-25页 |
·矿井突水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采掘活动的而影响 | 第25页 |
·矿井充水水源 | 第25-26页 |
·矿井导水通道 | 第26-28页 |
·隔水条件 | 第28页 |
·充水强度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丁集井田水化学特征分析 | 第29-41页 |
·主要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 | 第29-33页 |
·含水层水质总体特征分析 | 第33-35页 |
·充水含水层的特征离子提取与分析 | 第35-40页 |
·聚类分析 | 第35-37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7-38页 |
·箱型统计图确定特征离子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丁集矿井突水水源快速判别模型 | 第41-47页 |
·常用突水水源判别模型原理 | 第41-44页 |
·贝叶斯多类线性判别原理 | 第41-43页 |
·模糊综合判别模型 | 第43页 |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第43-44页 |
·模型判别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基于 GIS 的突水水源快速判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7-60页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47-49页 |
·系统目标 | 第47页 |
·系统总体结构 | 第47-48页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48-49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49-53页 |
·数据库的命名规则 | 第49-50页 |
·数据库逻辑设计 | 第50-53页 |
·系统功能界面开发实现 | 第53-59页 |
·基本的 GIS 功能 | 第54-55页 |
·防治水信息管理模块 | 第55-56页 |
·防治水常用计算模块 | 第56-57页 |
·突水水源判别模块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