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前言 | 第9-10页 |
·农药残留分析的前处理技术 | 第10-16页 |
·溶剂提取法 | 第11-12页 |
·固相萃取(SPE) | 第12页 |
·固相微萃取(SPME) | 第12-13页 |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 | 第13-14页 |
·超临界流体提取(SFE) | 第14页 |
·加速溶剂萃取(ASE) | 第14-15页 |
·微波加热萃取(MAE) | 第15-16页 |
·净化 | 第16-17页 |
·柱层析法 | 第16页 |
·液液分配法 | 第16页 |
·吹扫共馏法 | 第16页 |
·磺化法 | 第16-17页 |
·浓缩 | 第17页 |
·减压旋转蒸发法 | 第17页 |
·氮吹法 | 第17页 |
·检测方法 | 第17-20页 |
·生物测定技术 | 第18页 |
·理化检测技术 | 第18-20页 |
·农药残留分析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吡蚜酮的物化性质、应用及毒性 | 第21-22页 |
·物化性质 | 第21页 |
·毒性 | 第21-22页 |
·应用范围 | 第22页 |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吡蚜酮在水稻中残留量的HPLC检测方法 | 第23-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仪器 | 第23页 |
·试剂 | 第23-24页 |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植株样品前处理 | 第24页 |
·谷壳样品的前处理 | 第24页 |
·糙米样品的前处理 | 第24-25页 |
·样品的净化 | 第25页 |
·HPLC测定条件 | 第25页 |
·吡蚜酮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方法添加回收率试验 | 第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2页 |
·分析仪器及分析条件的选择 | 第25-26页 |
·波长的选择 | 第26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26-27页 |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27页 |
·柱净化淋洗条件的选择 | 第27-28页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8-29页 |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 第29-30页 |
·吡蚜酮残留分析的色谱图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吡蚜酮在稻田环境介质中残留量的检测 | 第33-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仪器 | 第33页 |
·试剂 | 第33-34页 |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田水的提取 | 第34页 |
·田土的提取 | 第34页 |
·样品的净化 | 第34-35页 |
·分析测定 | 第35-36页 |
·色谱条件 | 第35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5页 |
·添加回收率 | 第35页 |
·方法检出限 | 第35页 |
·残留量计算公式 | 第35-36页 |
·添加回收率(x)的计算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和相对标准偏差 | 第36-37页 |
·环境中吡蚜酮的分析样品图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38-39页 |
·净化方法的选择 | 第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吡蚜酮在水稻及其环境中的降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研究 | 第40-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仪器 | 第40页 |
·试剂 | 第40-41页 |
·田间试验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样品采集、处理和保存 | 第42-43页 |
·分析方法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吡蚜酮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动态 | 第43-48页 |
·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测定 | 第48-49页 |
·吡蚜酮标准品及残留样品的典型液相色谱图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农药最终残留量影响因素 | 第51页 |
·农药田间消解及最终残留实验意义 | 第51-5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