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台温铁路雁荡山特大叠合拱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宗旨与思路 | 第12-14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本文宗旨 | 第13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第2章 总体概述 | 第14-21页 |
| ·工程概况 | 第14-17页 |
| ·总体布置 | 第14-15页 |
| ·主梁 | 第15页 |
| ·主拱 | 第15-16页 |
| ·吊杆 | 第16-17页 |
| ·关键技术 | 第17-21页 |
| ·叠合拱加工制造及钢箱梁拼装施工 | 第17页 |
| ·叠合拱桥184米钢箱梁顶拉施工 | 第17-19页 |
| ·大吨位叠合钢箱拱精确吊装合龙技术 | 第19-21页 |
| 第3章 叠合拱桥钢箱梁、拱加工制造工艺研究 | 第21-55页 |
| ·关键技术和制造难点 | 第21-24页 |
| ·关键技术 | 第21-23页 |
| ·制造难点 | 第23-24页 |
| ·施工方案比选 | 第24-42页 |
| ·钢箱梁的分段分块方案 | 第24-29页 |
| ·单元块制造方案 | 第29-33页 |
| ·梁拱结合段制造方案 | 第33-34页 |
| ·曲线箱型拱肋制造方案 | 第34-38页 |
| ·钢箱梁拼装方案 | 第38-42页 |
| ·实施的过程 | 第42-53页 |
| ·下料 | 第42-43页 |
| ·板单元制作 | 第43页 |
| ·锚箱单元制作 | 第43-44页 |
| ·单元块制作 | 第44页 |
| ·单元块预拼装 | 第44-47页 |
| ·梁拱结合段制造 | 第47-50页 |
| ·拱肋节段制造 | 第50-51页 |
| ·钢箱梁的拼装 | 第51-52页 |
| ·Q345qD桥梁钢焊接工艺 | 第52-53页 |
| ·高频超声波锤击消残工艺的实施及监控 | 第53页 |
| ·实施成果 | 第53-54页 |
| ·钢梁的分段分块方案实施成果 | 第53页 |
| ·焊接试验成果使用结果 | 第53-54页 |
| ·单元块制造方案的实施成果 | 第54页 |
| ·梁拱结合段制造方案的实施成果 | 第54页 |
| ·曲线箱型拱肋节段的制造方案实施成果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4章 叠合拱桥184m钢箱梁顶拉施工技术 | 第55-80页 |
| ·钢箱梁施工方案 | 第55-57页 |
| ·184m钢箱梁顶拉施工计算 | 第57-65页 |
| ·计算方法 | 第57页 |
| ·计算中考虑的因素 | 第57-58页 |
| ·计算参数 | 第58页 |
| ·顶拉方案 | 第58-59页 |
| ·顶拉计算结果 | 第59-63页 |
| ·稳定分析 | 第63-64页 |
| ·计算结论 | 第64-65页 |
| ·顶拉牵引系统 | 第65-68页 |
| ·牵引系统比选 | 第65-66页 |
| ·顶拉系统布置比选 | 第66-68页 |
| ·顶拉滑道系统 | 第68-75页 |
| ·顶拉滑道结构 | 第68-70页 |
| ·现场模拟试验 | 第70-71页 |
| ·预抬高措施 | 第71页 |
| ·可调液压支座 | 第71-75页 |
| ·纠偏限位系统 | 第75-77页 |
| ·钢箱梁上、下墩措施 | 第77页 |
| ·钢箱梁顶拉 | 第77-78页 |
| ·顶拉的施工组织 | 第77-78页 |
| ·顶落梁 | 第78页 |
| ·施工监测结果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5章 叠合拱桥钢箱拱拼装施工技术 | 第80-93页 |
| ·拱肋拼装方案的确定 | 第82页 |
| ·拱肋吊装方案的选择及设计 | 第82-85页 |
| ·钢拱拼装支架 | 第85-86页 |
| ·钢箱拱拼装及焊接 | 第86-92页 |
| ·钢箱拱调平及微调支点设计 | 第86-88页 |
| ·钢箱拱的安装 | 第88-90页 |
| ·钢箱拱的焊接 | 第90页 |
| ·钢箱拱合拢段的施工 | 第90-91页 |
| ·钢箱拱的线形控制 | 第91-92页 |
| ·吊杆张拉及力学体系转化 | 第92页 |
| ·监测结果 | 第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6章 结束语 | 第93-96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93-95页 |
| ·今后工作及努力方向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