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1 导论 | 第12-18页 |
| ·关于选题及其意义 | 第12-13页 |
| ·文献回顾 | 第13-15页 |
|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2 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 ·城市文明理论 | 第18-20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文明观 | 第18页 |
| ·汤因比的城市文明观 | 第18-19页 |
| ·霍华德的城市文明观 | 第19页 |
| ·芒福德的城市文明观 | 第19-20页 |
| ·世界城市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 ·霍尔的“世界城市”理论 | 第20-21页 |
| ·弗里德曼的“世界城市”理论 | 第21-22页 |
| ·沙森的“全球城市”理论 | 第22-23页 |
| ·卡斯特尔的“信息城市”理论 | 第23页 |
| ·戈特曼的“世界城市”理论 | 第23页 |
| ·其他学者的“世界城市”理论 | 第23-25页 |
| 3 城市文明发展与世界城市的成长分析 | 第25-31页 |
| ·中西古代世界城市分析 | 第25-26页 |
| ·长安 | 第25页 |
| ·罗马 | 第25-26页 |
| ·当代的世界城市分析 | 第26-28页 |
| ·纽约 | 第26-27页 |
| ·伦敦 | 第27页 |
| ·东京 | 第27-28页 |
| ·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探寻 | 第28-31页 |
| 4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现实性分析 | 第31-43页 |
|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现实情势 | 第31-32页 |
| ·国际层面 | 第31页 |
| ·国内层面 | 第31-32页 |
|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SWOT分析 | 第32-38页 |
|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优势 | 第32-34页 |
|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劣势 | 第34-36页 |
|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机遇 | 第36-37页 |
|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挑战 | 第37-38页 |
|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8-43页 |
| ·城市增长、资源配置的限度在哪里 | 第38-39页 |
| ·如何从城市模仿转化为城市创新 | 第39-40页 |
| ·如何规避“文明的冲突” | 第40-41页 |
| ·如何提升城市群落的内联程度 | 第41页 |
| ·如何平衡人文尺度与经济尺度的关系 | 第41-43页 |
| 5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43-48页 |
|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特”在哪里 | 第43-44页 |
|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基本要素 | 第44-48页 |
| ·制度结构 | 第44-45页 |
| ·经济增长 | 第45页 |
| ·公共环境 | 第45-46页 |
| ·创新强度 | 第46页 |
| ·宜居指数 | 第46-47页 |
| ·国际交往 | 第47-48页 |
| 6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 第48-58页 |
| ·关于世界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 第48-50页 |
|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0-52页 |
|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 第50页 |
|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50-52页 |
|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评价系统 | 第52-54页 |
| ·城市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52-53页 |
| ·评价方法及结果 | 第53-54页 |
| ·落差与赶超:中国城市与世界城市的差距 | 第54-58页 |
| 7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路径、方法与主要举措 | 第58-69页 |
|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路径 | 第58-60页 |
|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方法 | 第60-61页 |
| ·思想方法 | 第60-61页 |
| ·操作方法 | 第61页 |
|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主要举措 | 第61-69页 |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 第62-64页 |
| ·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 | 第64-65页 |
| ·推进制度创新,提升城市层级 | 第65-66页 |
| ·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包容性城市 | 第66-67页 |
| ·立足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发展 | 第67-68页 |
| ·提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领导能力 | 第68-69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附录一 | 第77-79页 |
| 附录二 | 第79-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 后记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