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言 | 第9-17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生态经济理论概述 | 第17-26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17-18页 |
·生态经济的含义 | 第17-18页 |
·生态经济的内涵 | 第18页 |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 | 第18-20页 |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 第18-19页 |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19-20页 |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 | 第2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2页 |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内涵 | 第20-21页 |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21-22页 |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 第22页 |
·区域(际)生态补偿机制 | 第22-26页 |
·区域(际)生态补偿含义 | 第22-23页 |
·构建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 | 第23-24页 |
·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基础 | 第24-26页 |
第3章 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26-30页 |
·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对立 | 第26-27页 |
·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统一 | 第27-28页 |
·生态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基础 | 第27页 |
·发展经济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 第27-28页 |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 第28页 |
·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28-30页 |
第4章 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现状 | 第30-42页 |
·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范围界定 | 第30页 |
·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现状分析 | 第30-40页 |
·环京津贫困带经济现状 | 第30-39页 |
·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脆弱的生态环境 | 第39-40页 |
·环京津贫困带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 第40-42页 |
·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 第40页 |
·环京津贫困带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40-41页 |
·环京津贫困带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 第41-42页 |
第5章 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生态经济未协调发展的缘由 | 第42-48页 |
·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脆弱的自然环境 | 第42-43页 |
·因为贫困而导致的进一步贫困 | 第43-44页 |
·京津对河北的索取与限制开发现象严重 | 第44-46页 |
·河北自身问题导致的贫困 | 第46-48页 |
第6章 促进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 第48-54页 |
·建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 第48-51页 |
·第一产业发展体系 | 第48-49页 |
·第二产业发展体系 | 第49-50页 |
·第三产业发展体系 | 第50-51页 |
·完善环京津贫困带生态补偿机制 | 第51-52页 |
·加大中央财政转移的力度,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 第51页 |
·完善环境资源税费制度 | 第51-52页 |
·采取符合环京津地区实际需要的补偿形式 | 第52页 |
·理顺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 | 第52页 |
·解决河北自身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52-54页 |
·明确河北省自身发展方向 | 第52-53页 |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 | 第53页 |
·规范政府行政方式、减少行政干预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