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国家法、宪法论文

政治协商制度的软法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章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第13-23页
 一、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第13-14页
 二、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演变路径第14-16页
  (一) 临时最高权力机关第14-15页
  (二) 统一战线内的协商对话组织第15页
  (三) 政协组织的消隐第15-16页
  (四) 多党派民主协商组织第16页
 三、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结构第16-19页
  (一) 政治协商的前提第17页
  (二) 政治协商的承载机构第17-18页
  (三) 政治协商的主体第18-19页
 四、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协商程序与方式第19-22页
  (一) 政治协商的基本程序第19-20页
  (二) 政治协商的基本方式第20-22页
 五、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与参议院制度比较第22-23页
第二章 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基础——协商民主理论第23-31页
 一、 协商民主理论的产生和复兴第23-25页
  (一) 协商民主理论的产生第23-24页
  (二) 协商民主理论的复兴第24-25页
 二、 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第25-29页
  (一) 协商民主的概念第25-26页
  (二) 协商民主与相关概念第26-27页
  (三) 协商民主的特征第27-29页
 三、 协商民主的类型和实践形式第29-31页
第三章 政治协商制度的软法运行机制第31-38页
 一、 政治协商会议的生成机制第31-33页
  (一) 委员人选的协商第31-32页
  (二) 内设机构及彼此关系第32页
  (三) 政协分界组织的合理性第32-33页
 二、 政治协商制度的会商机制第33-35页
  (一) 政治会商的软法之治第33-34页
  (二) 会商程序的软法机制第34页
  (三) 会商内容的软法机制第34-35页
 三、 政治协商制度的提案机制第35页
 四、 政治协商制度的规制与实效第35-36页
  (一) 作为软法的政协会议自律规范第35-36页
  (二) 软法与人民政协的制度安排第36页
  (三) 软法促进人民政协的实效第36页
  (四) 软法与人民政协的三项职能第36页
 五、 政治协商软法运行机制的现状第36-38页
第四章 政治协商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第38-47页
 一、 “广东模式”的示范意义第38-40页
  (一) 《广东省委政协规程》制定和实施的背景第38页
  (二) 《广东省委政协规程》的内容第38-40页
 二、 推动政治协商制度的法治化建设第40-43页
  (一) 拓展政治协商形式第41页
  (二) 细化政治协商的具体内容第41页
  (三) 重视政治协商的软法运行机制第41-42页
  (四) 完善政治协商的效果评价机制第42-43页
 三、 加强文化建设,培养政治协商民主的思想意识第43-45页
  (一) 重视协商民主意识的培养第43-44页
  (二) 培养政治协商民主意识的途径第44-45页
 四、 加强政治协商制度的程序化建设第45-47页
  (一) 明确政治协商步骤第45-46页
  (二) 明确时限规定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附录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民权利保护的法理解读
下一篇:儿童权利保护法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