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气田开发动态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产能计算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储量评价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研究成果及认识 | 第12-13页 |
第2章 . 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 第13-24页 |
·气田概况 | 第13-15页 |
·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区域地质 | 第14页 |
·勘探概况 | 第14-15页 |
·开发概况 | 第15页 |
·基本地质特征 | 第15-23页 |
·地层对比 | 第15-16页 |
·构造及圈闭 | 第16-17页 |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17-18页 |
·储层特征 | 第18-19页 |
·产层分布特点 | 第19-20页 |
·地层水分布模式 | 第20-22页 |
·气层分类 | 第22-23页 |
·压力系统及流体性质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 气井压力计算 | 第24-35页 |
·压力计算方法 | 第24-28页 |
·压降曲线反推法 | 第24-25页 |
·拓展二项式产能方程法 | 第25-26页 |
·拟稳态数学模型法 | 第26-27页 |
·自动搜索法 | 第27-28页 |
·地层压力确定 | 第28-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 气藏产能分析 | 第35-56页 |
·单井产能评价方法与筛选 | 第35-41页 |
·产能试井 | 第35-36页 |
·生产数据拟合法 | 第36-38页 |
·一点法 | 第38-40页 |
·方法对比结果 | 第40-41页 |
·气井分类及产能影响因素 | 第41-45页 |
·气井产能分类 | 第41-42页 |
·产能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 第42页 |
·产能与气层厚度、物性参数的关系 | 第42-44页 |
·小层物性与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的关系 | 第44-45页 |
·产能分布规律 | 第45-49页 |
·气藏分布规律 | 第45-46页 |
·分区产能分布特征 | 第46-49页 |
·单井合理配产分析 | 第49-55页 |
·指示曲线法 | 第49-50页 |
·经验公式法 | 第50页 |
·节点分析法 | 第50-51页 |
·单井合理配产界限 | 第51-53页 |
·单井合理配产及建议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 储量计算及稳产分析 | 第56-102页 |
·单井动储量计算 | 第56-72页 |
·压降法 | 第56-58页 |
·流动物质平衡法 | 第58-59页 |
·产量累积法 | 第59-60页 |
·采气曲线法 | 第60-62页 |
·产量不稳定法 | 第62-63页 |
·储量计算程序编制 | 第63-69页 |
·单井动储量对比分析 | 第69-72页 |
·不同类型气井稳产能力分析 | 第72-81页 |
·不同配产下稳产时间预测方法研究 | 第72-73页 |
·不同配产下采收率的确定方法研究 | 第73-74页 |
·Ⅰ类井稳产情况 | 第74-76页 |
·Ⅱ类井稳产情况 | 第76-79页 |
·Ⅲ类井稳产情况 | 第79-81页 |
·井网完善程度分析 | 第81-88页 |
·经济极限-合理井网密度法 | 第81-83页 |
·单井合理产量法 | 第83-84页 |
·数值模拟法 | 第84-87页 |
·类比法 | 第87-88页 |
·合理井距 | 第88页 |
·储量动用程度分析 | 第88-93页 |
·储量分类评价 | 第88-89页 |
·储量动用情况评价 | 第89-91页 |
·补充井井位分析 | 第91-93页 |
·子洲产水动态分析 | 第93-101页 |
·气田产水现状 | 第93-94页 |
·非线性物质平衡法 | 第94-99页 |
·产水气井的携液能力分析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 结论与建议 | 第102-104页 |
·结论 | 第102页 |
·建议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