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轮廓误差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运动控制器的类型 | 第15-16页 |
| ·虚拟仪器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本文研究内容与各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2章 三轴数控系统整体架构及进给伺服装置建模 | 第19-30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三轴数控系统平台架构 | 第19-22页 |
| ·各轴机械结构的组成说明 | 第19-20页 |
| ·伺服驱动器与伺服电机 | 第20-22页 |
| ·三轴数控系统的进给伺服装置模型 | 第22-24页 |
| ·各运动轴传递函数的参数估计 | 第24-29页 |
| ·各轴频率特性的测试 | 第24-27页 |
| ·基于最小二乘法估计频率特性参数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三轴数控系统轮廓误差补偿方法研究 | 第30-49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轮廓误差的来源 | 第30-31页 |
| ·三轴数控系统的轮廓误差模型 | 第31-32页 |
| ·三轴数控系统的交叉耦合轮廓误差控制方法研究 | 第32-36页 |
| ·传统交叉耦合控制方法的提出 | 第33页 |
| ·变增益交叉耦合控制方法 | 第33-34页 |
| ·基于三轴数控系统的串联型变增益交叉耦合控制方法研究 | 第34-36页 |
| ·三轴数控系统的迭代学习轮廓误差控制方法研究 | 第36-39页 |
| ·一般迭代学习控制 | 第36页 |
| ·串联型迭代学习控制研究 | 第36-38页 |
| ·增量式串联型迭代学习控制研究 | 第38-39页 |
| ·三轴数控系统的交叉耦合迭代学习轮廓误差控制方法研究 | 第39-42页 |
| ·仿真研究 | 第42-47页 |
| ·空间直线仿真研究 | 第42-45页 |
| ·空间螺旋线仿真研究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4章 三轴数控系统软硬件设计 | 第49-65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系统硬件的介绍 | 第49-53页 |
| ·NI Compact RIO控制器介绍 | 第49-50页 |
| ·控制器NI cRIO-9024的组成说明 | 第50-51页 |
| ·9516运动控制板卡 | 第51-53页 |
| ·板卡与驱动器的接口板设计 | 第53-54页 |
| ·LabVIEW软件及其特点介绍 | 第54-55页 |
| ·NI softmotion函数的研究 | 第55-57页 |
| ·直线运动的研究 | 第56页 |
| ·圆弧运动的研究 | 第56-57页 |
| ·轮廓误差控制算法设计 | 第57-60页 |
| ·MathScript介绍 | 第57-58页 |
| ·轮廓误差控制算法的实现 | 第58-60页 |
| ·G代码解析算法设计 | 第60-64页 |
| ·数控系统的G代码 | 第60-61页 |
| ·数控系统的G代码解析研究 | 第61-62页 |
| ·LabVIEW中G代码解析算法的实现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5章 系统调试及实验研究 | 第65-80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系统硬件测试 | 第65-69页 |
| ·伺服驱动器参数设置 | 第66-68页 |
| ·系统上电前调试 | 第68-69页 |
| ·系统软件部分调试 | 第69-71页 |
| ·运动控制轴的配置 | 第69-70页 |
| ·人机界面 | 第70-71页 |
| ·交叉耦合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的验证 | 第71-74页 |
| ·实际物块的轮廓加工 | 第74-79页 |
| ·二维图形轮廓的加工 | 第74-77页 |
| ·三维立体图形轮廓加工 | 第77-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展望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