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3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一) 对非正规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二) 非正规金融的表现形式 | 第15-18页 |
(三) 我国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规模估计 | 第18-19页 |
三、 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关系 | 第19-21页 |
(一) 竞争关系 | 第19页 |
(二) 互补关系 | 第19-20页 |
(三) 转化关系 | 第20-21页 |
(四) 其他关系 | 第21页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第21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23-35页 |
一、 正规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采用信贷配给策略 | 第23-30页 |
(一) 信息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4页 |
(二)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4-30页 |
二、 非正规金融的优势 | 第30-33页 |
(一) 信息优势 | 第30页 |
(二) 担保优势 | 第30-31页 |
(三) 交易成本优势 | 第31-32页 |
(四) 履约机制优势 | 第32-33页 |
三、 非正规金融部门的风险偏好不同于正规金融部门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非正规金融对经济的效应分析 | 第35-43页 |
一、 积极效应 | 第35-37页 |
(一) 促进储蓄转为投资 | 第35页 |
(二) 填补正规金融空缺,促进经济发展 | 第35页 |
(三) 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 | 第35-36页 |
(四) 有利于提高收入和消费水平 | 第36页 |
(五) 推动金融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 第36-37页 |
二、 消极效应 | 第37-39页 |
(一) 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 | 第37页 |
(二) 容易引发经济纠纷 | 第37-38页 |
(三) 增加了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 第38页 |
(四) 打击实业发展,造成国家税收流失 | 第38-39页 |
(五) 破坏金融秩序的稳定性 | 第39页 |
三、 非正规金融规范化的必要性 | 第39-43页 |
第四章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对策 | 第43-55页 |
一、 日本主办银行模式 | 第43页 |
二、 企业集群式融资 | 第43-45页 |
(一) 增大中小企业的守信度 | 第44页 |
(二) 产业集群网络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和银行的交易成本 | 第44-45页 |
(三) 集群式融资具有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 | 第45页 |
三、 借贷注册登记制度 | 第45-48页 |
(一) 借贷注册登记制度的运作程序 | 第45-46页 |
(二) 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的意义 | 第46-47页 |
(三) 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的优势 | 第47-48页 |
四、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联接合作 | 第48-49页 |
(一)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模式 | 第48-49页 |
(二)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效应 | 第49页 |
五、 完善信用体系 | 第49-52页 |
(一) 我国金融行业的信用状况 | 第49-50页 |
(二) 国内外信用体系现状对比 | 第50页 |
(三)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信用体系的构建 | 第50-52页 |
六、 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 | 第52-55页 |
(一) 我国融资信用担保制度现状 | 第52页 |
(二) 完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议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