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前言 | 第11-25页 |
| ·拟南芥主根发育过程 | 第11-13页 |
| ·拟南芥主根生长的调控机制 | 第12-13页 |
| ·拟南芥的侧根发育过程 | 第13-17页 |
| ·拟南芥侧根起始的调控机制 | 第14-15页 |
| ·拟南芥侧根原基形成的调控机制 | 第15-16页 |
| ·拟南芥侧根分生组织形成与活化的调控机制 | 第16-17页 |
| ·拟南芥根毛发育的过程及其相关的研究 | 第17-20页 |
| ·拟南芥根毛的发育 | 第17-19页 |
| ·拟南芥根毛发育的调控机制 | 第19-20页 |
| ·SHORT ROOT(SHR)对拟南芥根系构型的调控作用 | 第20-23页 |
| ·SHR 与其上下游基因 | 第21-22页 |
| ·SHR 参与基本组织的成熟 | 第22页 |
| ·SHR 与植物激素 | 第22-23页 |
| ·SHR 与根的生长发育 | 第23页 |
|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3-25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 ·菌株和质粒载体 | 第25页 |
| ·实验常用试剂 | 第25-26页 |
| ·常用的各种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 第26-27页 |
| ·常用的培养基 | 第26页 |
| ·常用的溶液 | 第26-27页 |
| ·实验所用引物 | 第27-28页 |
| ·RT-PCR 所用引物 | 第27-28页 |
| ·qRT-PCR 所用引物 | 第28页 |
| ·构建载体所用引物 | 第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7页 |
| ·种植拟南芥的方法 | 第28页 |
| ·提取拟南芥基因组 DNA 的方法 | 第28-29页 |
| ·提取拟南芥 RNA 的方法 | 第29页 |
| ·获得拟南芥 cDNA 的方法 | 第29-30页 |
| ·RT-PCR 检测基因表达的方法 | 第30-31页 |
| ·qRT-PCR 检测基因表达的方法 | 第31页 |
| ·离体植株失水率的测定 | 第31-32页 |
| ·远红外热图分析 | 第32页 |
| ·萌发率的统计 | 第32页 |
| ·拟南芥根形态的观察统计 | 第32-33页 |
| ·PCR 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 第33页 |
|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第33-34页 |
| ·大肠杆菌的感受态细胞制备以及转化 | 第34-35页 |
| ·农杆菌的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以及转化 | 第35页 |
| ·植株的转化和筛选 | 第35-36页 |
| ·DAB 染色 | 第36页 |
| ·DAB 染色强度的统计方法 | 第36-37页 |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53页 |
| ·正常 MS 培养基上突变体的表型 | 第37-38页 |
| ·RAM1 调控拟南芥侧根发育机制 | 第38-40页 |
| ·ABA 对突变体侧根密度的影响 | 第38页 |
| ·不同浓度的外源 H_2O_2对 ram1 根构型的影响 | 第38-39页 |
| ·ram1 突变体在干旱胁迫下体内 H_2O_2水平的检测 | 第39-40页 |
| ·RAM1 调控拟南芥主根生长机制分析 | 第40-41页 |
| ·ABA 处理前后根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第41-43页 |
| ·ram1/RAM1 植株的表型观察 | 第43-48页 |
| ·超表达载体构建与 ram1/RAM1 植株的筛选 | 第43页 |
| ·ram1/RAM1 植株体内的 RAM1 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43-44页 |
| ·ram1/RAM1 植株的根构型表型分析 | 第44-48页 |
| ·ram1/RAM1 植株的其他生理表型 | 第48-49页 |
| ·超表达 RAM1 基因使 ram1 突变体矮小表型恢复 | 第48页 |
| ·叶片表面温度分析 | 第48-49页 |
| ·叶片失水率的分析 | 第49页 |
| ·MV 对 ram1 种子萌发及子叶变绿的影响 | 第49-53页 |
| 4 讨论 | 第53-55页 |
| ·RAM1 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53-54页 |
|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4-55页 |
| 5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