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安市森林管理碳汇变化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8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森林管理碳计量研究进展 | 第17-34页 |
·国内外森林管理固碳能力 | 第18-24页 |
·森林管理碳计量方法 | 第24-30页 |
·不同管理方式对森林碳储量的影响 | 第30-3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未来发展趋势 | 第33-34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页 |
·碳储量计量研究 | 第34-36页 |
·碳储量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碳储量计量方法研究 | 第35-3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38-4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8-40页 |
·自然条件 | 第38-39页 |
·森林经营情况 | 第39-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5页 |
·1990-2000 年森林管理碳计量方法 | 第40-43页 |
·2010-2020 年森林管理碳计量方法 | 第43-44页 |
·木材采伐及不可抗力碳计量方法 | 第44-45页 |
第三章 计量参数的确定 | 第45-53页 |
·基本参数 | 第45-47页 |
·生物量估算参数 | 第45-46页 |
·木材密度 | 第46-47页 |
·土壤碳密度 | 第47页 |
·森林管理碳计量基础数据 | 第47-53页 |
·主要优势树种单位面积蓄积量 | 第47-48页 |
·不同龄级树种单位面积蓄积量 | 第48-49页 |
·不同林种单位面积蓄积量 | 第49-50页 |
·不同起源单位面积蓄积 | 第50页 |
·森林蓄积生长量和消耗量 | 第50-52页 |
·森林蓄积量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53-79页 |
·森林管理面积 | 第53-54页 |
·森林管理碳储量 | 第54-60页 |
·1990-2020 年森林管理总碳储量 | 第54-56页 |
·各龄级森林管理碳储量 | 第56-57页 |
·各林种森林管理碳储量 | 第57-58页 |
·不同起源森林管理碳储量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两种方法下森林管理碳汇变化趋势 | 第60-64页 |
·储量变化法下森林管理碳汇变化趋势 | 第60页 |
·生长-损失法下森林管理碳汇变化趋势 | 第60-61页 |
·储量变化法和生长-损失法计量结果比较 | 第61-64页 |
·小结 | 第64页 |
·不同森林管理基线下森林管理碳信用额 | 第64-70页 |
·1990 年为基年 | 第64-66页 |
·2000 年为基年 | 第66-67页 |
·均值为基线 | 第67-69页 |
·不同基线下比较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页 |
·不同土壤碳密度变化下森林管理碳汇变化 | 第70-75页 |
·每五年土壤碳密度不变 | 第70-73页 |
·五年内土壤碳密度线性变化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页 |
·伐木及不可抗力对森林管理碳汇量的影响 | 第75-79页 |
·伐木 | 第75-76页 |
·火灾 | 第76-77页 |
·病虫害 | 第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临安雷竹林集约经营对森林管理碳汇的影响 | 第79-86页 |
·经营措施对雷竹影响研究现状 | 第79-81页 |
·数据获取 | 第81-82页 |
·雷竹林植被碳储量 | 第81页 |
·雷竹林土壤碳密度 | 第81-8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2-86页 |
·雷竹森林管理面积 | 第82页 |
·植被碳储量变化趋势 | 第82-83页 |
·土壤碳储量变化趋势 | 第83-84页 |
·雷竹林森林管理碳储量变化趋势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6-91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讨论 | 第87-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详细摘要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