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各种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油茶根腐病病原学初步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 油茶根腐病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油茶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第11页
   ·油茶根腐病的症状第11-12页
   ·油茶根腐病的发生规律第12-13页
     ·病害的发生发展第12页
     ·病菌越冬场所第12-13页
     ·病菌侵入途径和潜育期第13页
     ·病害发生与土壤类型和栽培管理的关系第13页
 2 油茶根腐病原学研究概况第13-14页
   ·镰刀菌的分类第13-14页
   ·镰刀菌的培养特性第14页
     ·培养基第14页
     ·温度第14页
     ·湿度第14页
     ·pH值第14页
 3 镰刀菌毒素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镰刀菌毒素的分类第15页
   ·镰刀菌毒素的致病机理第15页
   ·镰刀菌毒素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第15-16页
     ·镰刀菌毒素对植株幼苗外观形态的影响第15-16页
     ·镰刀菌毒素对植物维管束结构的影响第16页
 4 油茶根腐病的综合防治研究第16-18页
   ·农业防治第16-17页
   ·化学防治第17页
   ·生物防治第17-18页
 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油茶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第19-2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病害发生危害调查第19页
   ·病原菌分离培养第19页
   ·病原菌培养性状观察第19-20页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第20页
   ·病原菌ITS序列测定第20-22页
     ·试验试剂及酶第20-21页
     ·病原菌DNA基因组的提取第21页
     ·PCR扩增第21-22页
     ·PCR产物测序第2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2-27页
   ·病害发生危害第22-23页
   ·油茶根腐病原菌培养性状第23-24页
   ·油茶根腐病原菌致病性第24-25页
   ·油茶根腐病原菌ITS序列测定结果第25-27页
 3 小结与讨论第27-28页
第三章 油茶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8-4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8-31页
   ·供试菌株的扩大培养第28页
   ·不同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8-29页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8页
     ·不同pH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8-29页
     ·光照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9页
   ·不同碳、氮源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9-30页
     ·不同C源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9页
     ·不同N源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9-30页
   ·不同碳氮比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0页
   ·蔗糖浓度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0页
   ·油茶根腐病菌菌丝致死温度的测定第30-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40页
   ·不同温度、pH值、光照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关系第31-36页
     ·不同温度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关系第31-34页
     ·不同pH值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关系第34-35页
     ·光照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关系第35-36页
   ·不同碳、氮源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关系第36-38页
     ·不同碳源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关系第36-37页
     ·不同氮源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关系第37-38页
   ·不同碳氮比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关系第38-39页
   ·蔗糖不同浓度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关系第39-40页
   ·油茶根腐病菌菌丝致死温度的测定第40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0-42页
第四章 几种化学药剂对油茶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效果测定第42-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供试药剂第42页
   ·供试药剂室内毒力测定浓度第42页
   ·药剂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第42-43页
   ·数据处理第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45页
   ·供试药剂对油茶根腐病菌抑菌效果第43-45页
   ·统计分析第45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茶果皮籽分离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湿地松采穗圃管理及无性繁殖方法的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