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夏季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临床观察
|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临床研究 | 第9-18页 |
| 一.临床资料 | 第9-13页 |
| (一) 病例来源 | 第9页 |
| (二) 诊断标准 | 第9-11页 |
| (三) 试验病例标准 | 第11页 |
| (四) 疗效判断 | 第11-13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一) 分组方法 | 第13页 |
| (二) 治疗方法 | 第13页 |
| (三) 观测指标 | 第13-14页 |
| 三.研究结果 | 第14-18页 |
| (一)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4页 |
| (二)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4-15页 |
| (三) 临床疗效分析 | 第15-17页 |
| (四) 安全性检测 | 第17-18页 |
| 讨论 | 第18-30页 |
| 一.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第18-19页 |
| (一) 历代医家的认识 | 第18-19页 |
| (二) 前期的研究基础 | 第19页 |
| 二.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第19-21页 |
| (一) 遗传因素 | 第20页 |
| (二) 感染性哮喘 | 第20页 |
| (三) 气候改变 | 第20页 |
| (四) 接触变应原 | 第20页 |
| (五) 运动性哮喘(EIA) | 第20-21页 |
| (六) 药物性哮喘 | 第21页 |
| 三.因时制宜治疗夏季热哮的立方依据 | 第21-23页 |
| (一) 体质与热哮的相关性 | 第21-22页 |
| (二) “因时制宜”对治疗夏季热哮的指导意义 | 第22-23页 |
| 四.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23-28页 |
| (一) 药物组成 | 第23页 |
| (二) 组方分析 | 第23-25页 |
| (三) 中医文献论述 | 第25-26页 |
| (四) 现代药理研究 | 第26-28页 |
| 五.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 (一)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第28页 |
| (二) 远期疗效评价 | 第28-29页 |
| 六、 安全性分析 | 第29-30页 |
| 结语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 综述 | 第35-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附录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发表论文 | 第43-47页 |
| 详细摘要 | 第47-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