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水化学形成演化规律研究 | 第11-12页 |
|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柳林泉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取得成果与存在问题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40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23页 |
| ·地理位置与交通 | 第18页 |
| ·气象 | 第18-20页 |
| ·河流水系 | 第20-22页 |
|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3-34页 |
| ·地层岩性 | 第23-26页 |
| ·地质构造 | 第26-28页 |
| ·岩相古地理 | 第28-34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4-40页 |
| ·含水系统与地下水类型 | 第34-35页 |
|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 第35-40页 |
| 第三章 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第40-52页 |
| ·水样采集与测试 | 第40-42页 |
| ·地下水化学场区域变化 | 第42-49页 |
| ·温度特征 | 第42-44页 |
| ·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环境 | 第44-45页 |
| ·水化学类型的区域变化 | 第45-47页 |
| ·TDS与地下水元素的区域变化 | 第47-49页 |
| ·岩溶水各离子成分的动态变化 | 第49-52页 |
| 第四章 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形成作用与演化规律 | 第52-84页 |
| ·水化学成分的形成特点 | 第52-58页 |
| 1. γCl~-/γCa~(2+)比值 | 第53页 |
| 2. γSO_4~(2-)/γHCO_3~-、γCl~-/γHCO_3~-和γCl~-/γSO_4~(2-)比值 | 第53-55页 |
| 3. γCa~(2+)/γMg~(2+)和γNa~+/γMg~(2+)比值 | 第55-56页 |
| 4. γCa~(2+)/γSO_4~(2-)、γCa~(2+)/γHCO_3~-和γNa~+/γCl~-比值 | 第56-58页 |
|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理论基础 | 第58-67页 |
| ·质量作用定律和平衡常数 | 第58-59页 |
| ·活度及活度系数 | 第59-60页 |
| ·饱和指数 | 第60-61页 |
| ·正向模拟和质量作用方程 | 第61-65页 |
| ·逆向模拟方程和数值方法 | 第65-67页 |
| ·溶解-沉淀平衡模拟 | 第67-74页 |
| ·剖面的选取 | 第67-69页 |
| ·可能矿物相的确定 | 第69页 |
| ·饱和指数的计算 | 第69-71页 |
| ·泉域水动力条件分区 | 第71-74页 |
| ·质量平衡模拟 | 第74-79页 |
| ·剖面的选取 | 第74页 |
| ·可能矿物相的确定 | 第74-75页 |
| ·质量平衡模拟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 ·反应路径模拟 | 第79-80页 |
| ·混合作用模拟 | 第80-82页 |
| ·小结 | 第82-8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8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85-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 致谢 | 第94-9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