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34页 |
第一章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毒性因子及毒性相关的分泌系统 | 第12-28页 |
第一节 毒性因子的鉴定 | 第13-21页 |
1 外泌蛋白酶类 | 第13-15页 |
·蛋白酶(protease) | 第14页 |
·纤维素酶(cellulase) | 第14-15页 |
·果胶酶(pectic enzyme) | 第15页 |
2 胞外多糖 | 第15-17页 |
·CPS(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 | 第16页 |
·LPS(Lipopolysaccharide,LPS) | 第16页 |
·EPS(exopolysacchrides,EPS) | 第16-17页 |
3 生长调节物质 | 第17-18页 |
4 毒素 | 第18页 |
5 hrp基因与avr基因 | 第18-20页 |
6 细胞外部的黏附装置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毒性相关分泌系统及其底物 | 第21-28页 |
1 Ⅰ型分泌系统是诱导Xa21介导抗性所必需的 | 第22页 |
2 Ⅱ型分泌系统与胞外降解酶类 | 第22-23页 |
3 Ⅲ型分泌系统(T3SS)是细菌致病性所必需的 | 第23-28页 |
·对于黄单胞Ⅲ型效应分子的鉴定 | 第24-25页 |
·黄单胞菌Ⅲ型效应蛋白对寄主细胞进程的干扰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黄单胞菌毒性相关调控网络 | 第28-34页 |
1 群体感应对黄单胞毒性基因表达的控制 | 第28-33页 |
·主要的细菌群体感应类型 | 第28-30页 |
·DSF型QS传导通路 | 第30-33页 |
2 次生代谢物阻碍蛋白RsmA对毒性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 | 第33-34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4-89页 |
第一章 6个假定外泌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突变及致病性测定 | 第35-63页 |
摘要 | 第35-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53页 |
·供试菌株、质粒以及引物 | 第36-38页 |
·培养基及抗生素 | 第38-39页 |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9-41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41-42页 |
·DNA操作体系 | 第42-45页 |
·质粒的转化 | 第45-47页 |
·Southern杂交 | 第47-51页 |
·突变体的构建 | 第51-52页 |
·致病性和过敏性反应的测定 | 第52-53页 |
·序列分析 | 第53页 |
·显著性差异分析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6个基因的克隆 | 第53-54页 |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54-58页 |
·6个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 第58-61页 |
·6个突变株的致病性和HR测定 | 第61-62页 |
·6个突变株的过敏性反应测定 | 第62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62-63页 |
第二章 epv基因的功能鉴定 | 第63-89页 |
摘要 | 第63-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72页 |
·供试菌株、质粒以及引物 | 第64-65页 |
·培养基及抗生素 | 第65页 |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5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65页 |
·DNA操作体系 | 第65页 |
·质粒的转化 | 第65页 |
·Southern杂交 | 第65页 |
·突变体的构建 | 第65页 |
·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65-67页 |
·致病性和过敏性反应的测定 | 第67页 |
·游动性和趋化性试验 | 第67-68页 |
·细菌沉降性试验 | 第68页 |
·胞外蛋白酶的检测 | 第68页 |
·胞外多糖的检测 | 第68页 |
·生物膜的检测 | 第68-69页 |
·抗氧化压力的测定 | 第69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9页 |
·细菌在水稻叶片内的繁殖能力测定 | 第69-70页 |
·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反转录PCR | 第70-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7页 |
·epv基因的克隆与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72-73页 |
·epv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 第73-75页 |
·epv互补株的构建 | 第75-76页 |
·Southern杂交验证epv基因的独有性 | 第76-77页 |
·epv基因的突变影响细菌的致病性,但不影响HR反应 | 第77-78页 |
·epv基因的突变不影响细菌的正常生长 | 第78-80页 |
·epv基因的突变降低细菌胞外多糖(EPS)的产量 | 第80页 |
·epv基因的突变不影响胞外蛋白酶生物合成 | 第80-81页 |
·epv基因突变后游动性与野生型无显著性差异 | 第81-82页 |
·epv基因与生物膜的形成无关 | 第82-83页 |
·epv基因突变后在水稻叶片内的繁殖能力无影响 | 第83-84页 |
·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 | 第84-87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87-89页 |
·epv基因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性相关,但不影响过敏性反应 | 第88页 |
·epv基因与胞外多糖的产生相关 | 第88页 |
·epv基因受DSF信号分子的群体感应系统和全局调控因子Clp的正向调控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