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逆流色谱综述 | 第11-34页 |
| ·逆流色谱概述 | 第11-12页 |
| ·逆流色谱在仪器上的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 ·溶剂系统的选择 | 第21-24页 |
| ·洗脱模式 | 第24-33页 |
| ·推出方法(extrusion method) | 第25-28页 |
| ·多维逆流色谱方法 | 第28-30页 |
| ·梯度洗脱 | 第30页 |
| ·双向洗脱模式 | 第30-32页 |
| ·连续逆流萃取 | 第32-33页 |
| ·pH-区带精致逆流色谱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2章 应用pH区带精致逆流色谱分离纯化天然产物有效成分 | 第34-55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 ·逆流色谱仪 | 第35-36页 |
| ·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36页 |
| ·两相溶剂体系以及样品溶液的准备 | 第36页 |
| ·逆流色谱分离步骤 | 第36-37页 |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37页 |
| ·结构鉴定 | 第37页 |
| ·应用pH区带精致逆流色谱分离云南地不容中的有效成分 | 第37-48页 |
| ·引言 | 第37-38页 |
| ·粗提物的制备 | 第38页 |
| ·保留剂与洗脱剂的选择与使用 | 第38-39页 |
| ·粗提物的HPLC分析 | 第39-40页 |
| ·pH区带精致逆流色谱溶剂体系选择 | 第40-41页 |
| ·pH区带精致逆流色谱分离结果 | 第41-42页 |
|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2-48页 |
| ·pH区带精致逆流色谱结合液质联用分离荷叶中的生物碱 | 第48-54页 |
| ·引言 | 第48-49页 |
| ·粗提物的制备 | 第49页 |
| ·植物粗提物的LC-MS分析 | 第49-51页 |
| ·两相溶剂体系选择 | 第51-52页 |
| ·pH区带逆流色谱分离结果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3章 洗脱推出逆流色谱方法结合液质联用快速筛选中药大黄中的抗氧化多酚化合物 | 第55-72页 |
| ·引言 | 第55-56页 |
| ·实验部分 | 第56-61页 |
| ·实验仪器 | 第56-57页 |
| ·实验试剂 | 第57-58页 |
| ·植物粗提物的制备 | 第58页 |
| ·逆流色谱分离 | 第58-60页 |
| ·LC/MS分析 | 第60-61页 |
| ·抗氧化活性筛选实验 | 第6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1-71页 |
| ·最佳两相溶剂体系的选择 | 第61-63页 |
| ·逆流色谱快速分离大黄粗提物 | 第63-65页 |
| ·LC/MS/MS分析 | 第65-70页 |
| ·抗氧化活性筛选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4章 新型多维逆流色谱方法及应用 | 第72-89页 |
| ·引言 | 第72-76页 |
| ·实验部分 | 第76-79页 |
| ·实验仪器 | 第76-78页 |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78页 |
| ·植物粗提物的制备 | 第78页 |
| ·多维逆流色谱分离 | 第78-79页 |
| ·植物粗提物的LC/MS分析 | 第7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9-87页 |
| ·多维逆流色谱系统 | 第79-80页 |
| ·LC/MS分析 | 第80-82页 |
| ·逆流色谱两相溶剂体系的选择 | 第82-83页 |
| ·二维逆流色谱分离大黄乙醇粗提物 | 第83-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第5章 紫背菜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快速筛选 | 第89-103页 |
| ·引言 | 第89-90页 |
| ·实验部分 | 第90-94页 |
| ·实验仪器 | 第90-91页 |
| ·实验试剂以及材料 | 第91页 |
| ·植物粗提物的制备 | 第91页 |
| ·逆流色谱分离 | 第91-93页 |
| ·在线活性检测结合LC/MS分析 | 第93-9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1页 |
| ·EECCC对紫背菜正丁醇提取物的快速分段 | 第94-96页 |
| ·在线活性筛选结合LC/MS分析 | 第96-98页 |
| ·二维逆流色谱分离活性化合物 | 第98-100页 |
| ·天然产物活性物质分离新策略 | 第100-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 全文总结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2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