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近70年影响的研究
| 目录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7-10页 |
| 第一章 《讲话》的发表 | 第10-18页 |
|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产生的语境 | 第10-15页 |
| (一)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延安文艺座谈会构想的初步提出 | 第11-12页 |
| (三)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原因 | 第12-15页 |
| 二、《讲话》中心地位的初步确立 | 第15-18页 |
| (一) 中共中央的思想策略 | 第15-16页 |
| (二) 《讲话》在国统区的传播 | 第16-17页 |
| (三) 开启文艺批判运动先例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讲话》的主要精神内涵 | 第18-28页 |
| 一、文艺为政治服务 | 第18-22页 |
| (一) 文艺统一战线 | 第19页 |
| (二) 文艺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 第19-21页 |
| (三) 文艺成为抢夺政权的工具 | 第21-22页 |
| 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 第22-28页 |
| (一) 小资产阶级团结改造的对象 | 第22-23页 |
| (二) 小资产阶级批判的对象 | 第23-28页 |
| 第三章 《讲话》的传播 | 第28-38页 |
| 一、文艺政治功能的强化 | 第28-29页 |
| 二、《讲话》中心地位的巩固 | 第29-38页 |
| (一) 建国初期的学习颂歌 | 第29-30页 |
| (二) 文艺批评运动 | 第30-38页 |
| 第四章 新时期文艺的多元性与《讲话》的开放性 | 第38-44页 |
| 一、新时期文艺的多元性 | 第38-41页 |
| (一) 对文学主体的探讨 | 第38-40页 |
| (二) 对文学本体的探讨 | 第40-41页 |
| 二、《讲话》的开放性 | 第41-44页 |
| 结语:《讲话》七十年与中国当代文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