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2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12页 |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和可行性分析 | 第12-13页 |
(五)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新加坡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 | 第14-23页 |
(一) 新加坡公共外交的历史沿革 | 第14-16页 |
1. 李光耀时代的公共外交(1965-1990) | 第14-15页 |
2. 吴作栋时代的公共外交(1990-2004) | 第15页 |
3. 李显龙时代的公共外交(2004至今) | 第15-16页 |
(二) 新加坡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 | 第16-23页 |
1. 公关外交 | 第16-18页 |
2. 媒体外交 | 第18-20页 |
3. 文化外交 | 第20-21页 |
4. 国际援助 | 第21-23页 |
二、对新加坡公共外交的评价 | 第23-32页 |
(一) 新加坡公共外交的优点 | 第23-28页 |
1. 注重丰富的公共外交资源 | 第23-26页 |
2.. 模式多样高效,外推模式与内引模式结合 | 第26-27页 |
3. 在公共外交的路径选择上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新加坡优势 | 第27-28页 |
4. 国家品牌意识强,为国家品牌推广开展系列配套活动 | 第28页 |
(二) 新加坡公共外交的缺点 | 第28-32页 |
1. 公共外交系统不成熟,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 第28-29页 |
2. 实现公共外交目标的条件苛刻,作用限于低层次 | 第29-30页 |
3. 新加坡国内实行精英政治,对公共外交重视程度有限 | 第30页 |
4. 新加坡文化的特殊性不利于塑造国家品牌 | 第30-32页 |
三、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启示 | 第32-39页 |
(一) 积极拓展公共外交资源,整合已有资源,开发未用资源 | 第32-34页 |
(二) 转变公共外交思路,壮大公共外交队伍 | 第34-36页 |
(三) 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充实公共外交内容 | 第36-37页 |
(四) 建立公共外交评价制度,客观评价公共外交实施过程和效果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