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及建设影响后评价理论 | 第16-24页 |
·输变电工程经济效益后评价 | 第16-21页 |
·经济效益后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 第16页 |
·财务后评价 | 第16-20页 |
·国民经济评价 | 第20-21页 |
·输变电工程建设影响后评价 | 第21-22页 |
·环境影响评价 | 第21-22页 |
·社会影响评价 | 第22页 |
·经济影响评价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运城电厂-运城500kV线路工程概况 | 第24-29页 |
·项目介绍 | 第24-25页 |
·项目概况 | 第24-25页 |
·建设规模及条件 | 第25页 |
·项目建设必要性 | 第25-26页 |
·项目投资状况 | 第26-27页 |
·项目运行情况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运城电厂-运城500kV线路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 第29-38页 |
·财务后评价分析 | 第29-35页 |
·财务分析依据和基本参数 | 第29页 |
·电量电价 | 第29-30页 |
·财务能力分析 | 第30-34页 |
·盈亏平衡分析 | 第34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34-35页 |
·国民经济后评价分析 | 第35-37页 |
·国民经济分析依据和基本参数 | 第35-36页 |
·国民经济后评价结果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基于G1法和理想点法的运城电厂-运城500kV线路工程经济效益后评价研究 | 第38-46页 |
·评价方法基本原理 | 第38页 |
·基于G1法和理想点法组合评价的步骤 | 第38-4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1-42页 |
·实证研究 | 第42-45页 |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第42页 |
·基于G1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 | 第42-44页 |
·确定正理想点和负理想点 | 第44页 |
·模型评价结果 | 第44-45页 |
·建议措施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6章 运城电厂-运城500kV线路工程建设影响分析 | 第46-57页 |
·运城电厂-运城500千伏线路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 第46-49页 |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46-47页 |
·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 第47-48页 |
·声环境影响分析 | 第48-49页 |
·运城电厂-运城500千伏线路工程社会影响分析 | 第49-53页 |
·对完善区域电力建设的影响分析 | 第49-50页 |
·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分析 | 第51-53页 |
·运城电厂-运城500千伏线路工程经济影响分析 | 第53-56页 |
·对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53-54页 |
·对各部门经济的影响分析 | 第54-55页 |
·对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做出的贡献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7章 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运城电厂-运城500kV线路工程建设影响后评价研究 | 第57-70页 |
·评价方法基本理论 | 第57页 |
·基于熵权可拓的影响评价步骤 | 第57-60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0-64页 |
·实证研究 | 第64-69页 |
·确定待评物元 | 第64-65页 |
·典域及节域的确定 | 第65-66页 |
·关联度的确定 | 第66页 |
·基于熵权法的权重确定 | 第66-68页 |
·综合关联度的计算及等级评定 | 第68-69页 |
·建议措施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