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 从孟浩然的画像和“韵高才短”说起 | 第10-15页 |
二 近十年孟浩然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三 孟浩然的“气”阐释及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孟浩然的个性之“气” | 第21-61页 |
第一节 论孟浩然的“逸气” | 第21-35页 |
一 散发人的琴、酒与竹——孟浩然与魏晋风度 | 第22-26页 |
二 “卜”和“药”的高雅追求——孟浩然与盛唐风流 | 第26-31页 |
三 乘兴而行的人——探访热情与“伫兴而作” | 第31-35页 |
第二节 “逸气”与“意气” | 第35-54页 |
一 孟浩然事迹文本构造的形象及书写者态度 | 第35-46页 |
二 “失败的羊祜”——三十不得的高蹈与五十未酬的委屈 | 第46-54页 |
第三节 “意气”与“义气” | 第54-61页 |
一 盛世任侠、走马红尘的情结 | 第55-57页 |
二 外缘补正:“救患释纷”的文化内涵 | 第57-61页 |
第二章 孟浩然诗歌中的“气” | 第61-84页 |
第一节 盛气——孟浩然诗风另一面的考察 | 第61-64页 |
一 “氛氲”气象 | 第61-63页 |
二 “潮”与“流”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岁时节令诗中的“气”——“乐”与“悲”的表达 | 第64-75页 |
一 夏日诗中的“清凉气”——兼论“乐夏”主题与“感凉而兴” | 第64-68页 |
二 “乡气”对惯例题材下感伤情绪的缓释——以清明诗、七夕诗为例 | 第68-75页 |
附:一气贯注的线性体验式结构 | 第75-84页 |
第三章 孟浩然与地域之“气” | 第84-94页 |
第一节 “荆楚之气”的空间呈现——孟浩然对“荆楚”地理、历史的印象及心态 | 第84-88页 |
第二节 “尚有用意”的气象塑造——地理名词进入孟诗的书写方式 | 第88-94页 |
第四章 孟浩然与盛唐之“气” | 第94-108页 |
第一节 “浩气”与“求真”:孟浩然与盛唐布衣文人的人格底色 | 第94-98页 |
一 布衣诗人孟浩然不写“布衣” | 第94-96页 |
二 “志”的诉求与“求真”的矛盾 | 第96-98页 |
第二节 乐园想象中的“远古之气” ——孟浩然及盛唐文人舍“桃源”溯“羲皇” | 第98-108页 |
一 “桃花源”的典范性和两种表达惯例 | 第98-99页 |
二 孟浩然对“桃源”诗的受容和创作 | 第99-104页 |
三 孟浩然对理想世界和生活的想象 | 第104-106页 |
四 初盛唐文人对“羲皇盛世”集体有意识的追溯 | 第106-108页 |
结语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4页 |
一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11-117页 |
二 主要参考论文 | 第117-124页 |
后记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