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 第16-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低温渗碳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8-19页 |
| ·Kolsterising 工艺 | 第19-20页 |
| ·Swagelok 公司 LTCSS 工艺 | 第20-22页 |
| ·NV-pionite 工艺 | 第22-23页 |
| ·其他工艺 | 第23页 |
| ·课题的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23-24页 |
| ·试验流程设计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 ·渗碳设备 | 第25-26页 |
| ·试验过程 | 第26-33页 |
| ·试验试样的制备 | 第26-27页 |
| ·维氏硬度测试的试验过程 | 第27-28页 |
| ·金相及 SEM 形貌观察的试验过程 | 第28页 |
| ·X 射线衍射检测的试验过程 | 第28-29页 |
| ·原子发射光谱检测的试验过程 | 第29-30页 |
| ·电化学腐蚀实验的试验过程 | 第30-31页 |
| ·环块磨损试验的试验过程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工艺的研究 | 第33-46页 |
| ·预处理工艺的研究 | 第33-34页 |
| ·低温气体渗碳工艺的分析与设计 | 第34-36页 |
| ·低温气体渗碳过程的分析 | 第34-35页 |
| ·低温气体渗碳试验的工艺曲线和参数设计 | 第35-36页 |
| ·低温气体渗碳渗层金相组织观察和硬度分析 | 第36-42页 |
| ·AISI304 试样的金相组织和硬度分析 | 第36-39页 |
| ·AISI316 试样的金相组织和硬度分析 | 第39-42页 |
| ·渗层厚度受温度和时间影响的分析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渗层微观组织研究 | 第46-58页 |
|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渗层组织扫描电镜分析 | 第46-50页 |
| ·AISI304 试样的 SEM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 ·AISI316 试样的 SEM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渗层组织结构分析 | 第50-54页 |
| ·AISI304 低温渗碳层的 XRD 结果 | 第50-51页 |
| ·AISI316 低温渗碳层的 XRD 结果 | 第51-52页 |
| ·XRD 结果的分析 | 第52-54页 |
|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渗层成分分析 | 第54-56页 |
| ·AISI304 低温渗碳试样的 ICP 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 ·AISI316 低温渗碳试样的 ICP 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渗层耐腐蚀性能研究 | 第58-70页 |
| ·Tafel 极化曲线 | 第58-60页 |
| ·AISI304 试样的 Tafel 极化曲线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 ·AISI316 试样的 Tafel 极化曲线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 ·交流阻抗试验 | 第60-63页 |
| ·AISI304 试样的 EIS 图谱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 ·AISI316 试样的 EIS 图谱结果与分析 | 第62-63页 |
| ·腐蚀电流的数值分析 | 第63-68页 |
| ·AISI304 试样腐蚀电流数据分析 | 第63-65页 |
| ·AISI316 试样腐蚀电流数据分析 | 第65-67页 |
| ·AISI304 和 AISI316 腐蚀电流的拟合曲线结果 | 第67-68页 |
| ·本章小节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渗层摩擦学性能研究 | 第70-78页 |
| ·摩擦磨损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 ·摩擦系数结果与分析 | 第70-72页 |
| ·磨损率结果与分析 | 第72-73页 |
| ·磨损形貌及磨损形式分析 | 第73-76页 |
| ·磨损率的受渗碳温度影响的分析 | 第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78-80页 |
| ·全文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 第78-79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79页 |
|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附录: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工作和成绩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