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第一部分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4-21页 |
一、 危机管理理论 | 第14-15页 |
(一) 危机的概念 | 第14页 |
(二) 危机的特征和分类 | 第14页 |
(三) 危机管理的涵义、原则和阶段 | 第14-15页 |
二、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理论 | 第15页 |
三、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理念 | 第15-17页 |
(一)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内涵 | 第16页 |
(二)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 第16-17页 |
四、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范式 | 第17-20页 |
(一)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原则 | 第17-18页 |
(二)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构建标准 | 第18-20页 |
五、 本部分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1-34页 |
一、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1-23页 |
(一) 已经形成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的危机应对体系 | 第21-23页 |
(二) 分段监管的模式导致危机预防管理失效 | 第23页 |
二、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工作机制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3-29页 |
(一) 监测预警机制 | 第23-28页 |
(二) 食品安全危机调查机制 | 第28页 |
(三) 食品召回 | 第28页 |
(四) 食品安全危机应急报告和信息公布制度 | 第28-29页 |
三、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保障措施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9-33页 |
(一) 法律法规日益完善 | 第29-30页 |
(二) 溯源技术仍是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技术障碍 | 第30-31页 |
(三) 食品安全标准仍要继续完善 | 第31-32页 |
(四) 食品检测技术亟待加强 | 第32-33页 |
(五)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仍待研究 | 第33页 |
四、 本部分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典型食品安全危机案例分析 | 第34-51页 |
一、 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特点与分类 | 第34-36页 |
二、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分析 | 第36-40页 |
(一) 事件回顾 | 第36-38页 |
(二) 事件处理的主要经验 | 第38-39页 |
(三) 事件处理的主要教训 | 第39-40页 |
三、 多宝鱼事件分析 | 第40-44页 |
(一) 事件回顾 | 第40-42页 |
(二) 事件处理的主要经验 | 第42-44页 |
四、 瘦肉精事件分析 | 第44-48页 |
(一) 事件回顾 | 第44-46页 |
(二) 事件暴露的问题分析 | 第46-47页 |
(三) 事件处理的主要经验 | 第47-48页 |
五、 食品安全事故案例综合评述 | 第48-51页 |
第四部分 美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经验 | 第51-81页 |
一、 美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组织体系 | 第51-64页 |
(一) 联邦食品安全工作组 | 第52-62页 |
(二) 联邦层面 | 第62-64页 |
(三) 州与地方层面 | 第64页 |
二、 管理机制 | 第64-74页 |
(一) 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 | 第64-68页 |
(二) 食品安全危机调查 | 第68-73页 |
(三) 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 | 第73-74页 |
(四) 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和系统的责任机制 | 第74页 |
三、 保障措施 | 第74-81页 |
(一) 法律法规 | 第74-75页 |
(二) 风险分析和预防措施 | 第75-78页 |
(三) 《食品保护计划》 | 第78-79页 |
(四) 成立国家科学院食品安全管理特别研究小组 | 第79-81页 |
第五部分 美国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案例分析 | 第81-87页 |
一、 2006 年美国“毒菠菜”事件分析 | 第81-83页 |
(一) 事件回顾 | 第81页 |
(二) 经验与启示 | 第81-83页 |
二、 美国沙门氏菌污染花生酱事件分析 | 第83-85页 |
(一) 事件回顾 | 第83-84页 |
(二) 经验与启示 | 第84-85页 |
三、 美国多州田纳西沙门菌感染爆发 | 第85-86页 |
(一) 事件回顾 | 第85页 |
(二) 经验与启示 | 第85-86页 |
四、 本部分的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第六部分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的对策 | 第87-93页 |
一、 职责明确的组织体系 | 第87页 |
(一) 增强食品安全协调机构的整体领导作用 | 第87页 |
(二) 扩大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 第87页 |
二、 高效合理的危机管理机制 | 第87-91页 |
(一) 建立多渠道的危机预警机制 | 第87-89页 |
(二) 完善问题食品召回程序及操作制度 | 第89页 |
(三) 加强食品安全危机的风险交流能力 | 第89-91页 |
三、 立体、全面的保障措施 | 第91-93页 |
(一) 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追溯体系 | 第91页 |
(二) 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惩不法商家 | 第91页 |
(三) 建立危机事后评估机制 | 第91页 |
(四) 提高执业人员技术、执法和道德水平 | 第91-92页 |
(五) 切实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库的作用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综述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论著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