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图表目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研究基础与学术准备 | 第18-2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释义 | 第28-34页 |
1、关于"近代"、"现代"、"当代"的学义界定 | 第28-30页 |
2、关于"汉学"与"中国学"的学义界定 | 第30-34页 |
第二章 法国当代中国学创建背景 | 第34-51页 |
第一节 政治社会背景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学术理论背景 | 第36-39页 |
1、汉学传承 | 第37-38页 |
2、年鉴学派学术思潮的影响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机构与学者背景 | 第39-47页 |
1、法国中国研究的主要学术机构 | 第39-44页 |
2、研究人员与学者背景 | 第44-47页 |
第四节 法国当代中国学创建的主要特征 | 第47-51页 |
1、学术的独立性特征 | 第47-48页 |
2、学术源流的总体特征 | 第48页 |
3、学术机构和科研体制特征 | 第48-51页 |
第三章 法国当代中国学的发轫时期 | 第51-78页 |
第一节 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第六系 | 第51-58页 |
1、六系的创建背景 | 第51-52页 |
2、六系的早期运作与改革宏愿 | 第52-56页 |
3、六系改革的推进与组织架构 | 第56-58页 |
第二节 布罗代尔与法国当代中国学 | 第58-65页 |
1、"宋史计划"与"文化圈"项目 | 第59-63页 |
2、布罗代尔与"中国文化圈" | 第63-65页 |
第三节 两位法国当代中国学的先驱 | 第65-78页 |
1、法国现代中国学先驱谢诺 | 第65-71页 |
2、法国"中国中心"奠基者纪亚玛 | 第71-78页 |
第四章 "中国中心"与法国当代中国学的奠基时期(1958-1976) | 第78-105页 |
第一节 "中国中心"起步与定位 | 第78-82页 |
1、基础建设 | 第79-80页 |
2、工作定位 | 第80-82页 |
第二节 "中国中心"文献搜集与服务 | 第82-88页 |
1、面对的困难 | 第82-85页 |
2、初见成效 | 第85-86页 |
3、编目与分类 | 第86-87页 |
4、图书与其它服务 | 第87-88页 |
第三节 "中国文化圈"师资与教学 | 第88-92页 |
第四节 当代中国学的推动 | 第92-97页 |
1、组建研究队伍 | 第92-93页 |
2、扩大交流平台 | 第93-94页 |
3、人才的培养 | 第94-96页 |
4、六、七十年代来华留学生 | 第96-97页 |
第五节 主要学术成果与出版物 | 第97-105页 |
1、主要学术成果 | 第97-100页 |
2、学术出版物 | 第100-105页 |
第五章 "中国中心"与法国当代中国学的繁荣时期(1976-1996) | 第105-137页 |
第一节 "中国中心"与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 | 第106页 |
第二节 从纪亚玛到毕昂高 | 第106-111页 |
1、毕昂高学术生涯 | 第106-109页 |
2、毕昂高对当代中国学发展的思考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中国中心"国家级实验室及沿革(1977-1996) | 第111-119页 |
1、"717协作研究组"简介 | 第111-112页 |
2、"现代中国跨学科研究"项目及成员(1977-1996) | 第112-119页 |
第四节 主要研究领域及其成果 | 第119-130页 |
1、毕昂高的20世纪中国人口与农村问题研究 | 第119-122页 |
2、白吉尔的上海社会史研究 | 第122-125页 |
3、巴斯蒂的法中技术合作研究 | 第125-128页 |
4、魏丕信的中国近代官僚制度研究 | 第128-130页 |
第五节 其它学术活动 | 第130-137页 |
1、学术研讨活动 | 第130-132页 |
2、对外学术合作 | 第132-133页 |
3、图书资料与出版 | 第133-137页 |
第六章 "中国中心"与法国当代中国学的鼎盛时期(1996-) | 第137-171页 |
第一节 "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成立 | 第137-141页 |
1、成立背景与重组争议 | 第137-139页 |
2、"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启动 | 第139-141页 |
第二节 "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教学与课程 | 第141-150页 |
第三节 "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要学术活动与成果 | 第150-157页 |
1、8561混合研究单位(1998-2001)项目及研究人员 | 第150-156页 |
2、8173混合研究单位(2006-) | 第156-157页 |
第四节 其它学术活动 | 第157-158页 |
1、传统活动 | 第157页 |
2、对外合作 | 第157-158页 |
3、学术出版 | 第158页 |
第六节 其它法国当代中国学主要科研机构 | 第158-165页 |
1、里昂东亚研究学院 | 第159-160页 |
2、国家政治科学基金会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组 | 第160-161页 |
3、巴黎第七大学 | 第161-162页 |
4、香港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 | 第162-165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65-171页 |
1、法国中国学深厚的历史人文基础 | 第165-167页 |
2、法国中国学精深博大的学术底蕴 | 第167-168页 |
3、重视和加强对法国当代中国学的研究 | 第168-171页 |
附录 | 第171-216页 |
附录1 2010年笔者法国学术访谈名单 | 第171-173页 |
附录2 2010年笔者在法国与访谈学者部分合影 | 第173-179页 |
附录3 2010年法国访学随感 | 第179-181页 |
附录4 1814年至今法兰西公学汉学讲座一览表 | 第181-182页 |
附录5 1955年谢诺先生应聘第六系教授提供的简历 | 第182-183页 |
附录6 谢诺先生主要著述及学术活动 | 第183-187页 |
附录7-1 "中国中心"第一号档案 | 第187-188页 |
附录7-2 "中国中心"第一号档案 | 第188-189页 |
附录7-3 "中国中心"第一号裆案 | 第189-190页 |
附录8 "中国文化圈"课程与师资(1958-1974学年) | 第190-197页 |
附录9-1 谢诺《中国工人运动(1919-1927)?相关文献目录 | 第197-198页 |
附录9-2 谢诺《中国工人运动(1919-1927)?相关文献目录 | 第198-199页 |
附录9-3 谢诺《中国工人运动(1919一1927)》相关文献目录 | 第199-200页 |
附录10 毕昂高先生主要著述 | 第200-206页 |
附录11 “中国中心”历任主任(1958-2013) | 第206-207页 |
附录12 西方学者名录索引 | 第207-213页 |
附录13 学术机构名录索引 | 第213-215页 |
附录14 学术刊物名录索引 | 第215-216页 |
参考文献 | 第216-237页 |
后记 | 第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