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穴位按压概论 | 第15-20页 |
·针具源流 | 第15-16页 |
·按摩源流 | 第16-18页 |
·穴压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全新开发光栅式微机穴压笔 | 第20-23页 |
·光栅式微机穴压笔内部结构图 | 第21页 |
·光栅式微机穴压笔规格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疼痛分类和止痛中医机理 | 第23-27页 |
·疼痛分类 | 第23页 |
·疼痛强度评估法 | 第23-24页 |
·针刺止痛的中医机理 | 第24-25页 |
·推拿止痛的中医机理 | 第25-27页 |
第四章 颈肩痛和腰痛综述 | 第27-41页 |
·颈肩痛综合征综述 | 第27-35页 |
·针刺治疗法 | 第27-28页 |
·腹针治疗法 | 第28-29页 |
·浮针治疗法 | 第29页 |
·小针刀治疗法 | 第29-30页 |
·运动针法治疗法 | 第30页 |
·埋线治疗法 | 第30-31页 |
·牵引治疗法 | 第31-32页 |
·药物治疗法 | 第32页 |
·功能锻炼治疗法 | 第32-33页 |
·针刺配合走罐治疗法 | 第33页 |
·综合疗法 | 第33-34页 |
·高压氧治疗 | 第34页 |
·针挑刺治疗 | 第34页 |
·穴位贴敷治疗 | 第34页 |
·穴压治疗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慢性腰痛证综述 | 第35-41页 |
·穴位指压治疗法 | 第35-36页 |
·针灸治疗法 | 第36-37页 |
·推拿牵引治疗法 | 第37页 |
·药物治疗法 | 第37-38页 |
·水针治疗法 | 第38页 |
·温针疗法 | 第38页 |
·针灸配合拔罐治法 | 第38-39页 |
·耳针治疗法 | 第39页 |
·综合治疗法 | 第39-40页 |
·电针治疗法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颈肩痛和腰痛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研究内容 | 第41页 |
·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41-42页 |
第六章 研究方案设计 | 第42-74页 |
·实验一 光栅式微机穴压笔对舒缓慢性颈肩部疼痛研究 | 第42-57页 |
·中医古籍对颈肩痛的描述 | 第42-45页 |
·实验研究目的 | 第45-46页 |
·研究设计 | 第46页 |
·研究对象 | 第46页 |
·临床试验选定穴位 | 第46-47页 |
·选用穴位的定位方法 | 第47页 |
·实验程序 | 第47-48页 |
·实验组 | 第48页 |
·对照组 | 第48-49页 |
·受试者背景信息 | 第49-50页 |
·观察内容 | 第50页 |
·资料分析 | 第50-51页 |
·道德方面的考虑 | 第51页 |
·项目的意义和价值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结论 | 第57页 |
·实验二 光栅式微机穴压笔对舒缓慢性腰部疼痛研究 | 第57-74页 |
·中医古籍对腰痛的描述 | 第57-62页 |
·实验研究目的 | 第62页 |
·研究设计 | 第62页 |
·研究对象 | 第62-63页 |
·临床试验选用穴位 | 第63页 |
·选用穴位的定位 | 第63-64页 |
·实验程序 | 第64页 |
·实验组 | 第64-65页 |
·对照组 | 第65-66页 |
·受试者背景信息 | 第66页 |
·观察内容 | 第66-67页 |
·资料分析 | 第67页 |
·道德方面的考虑 | 第67页 |
·项目的意义和价值 | 第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第七章 讨论 | 第74-79页 |
·本研究取穴特点 | 第74-75页 |
·其它非入侵性的治疗的优劣点 | 第75-77页 |
·本次临床研究之所遭遇问题 | 第77页 |
·穴压笔之优点和特点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 | 第85-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