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0页 |
| 1 ABA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ABA在生长和发育中的作用 | 第14-16页 |
| ·ABA在植物正常生长条件下的作用 | 第14-15页 |
| ·ABA在植物胁迫条件下的作用 | 第15-16页 |
| 2 ABA信号转导途径 | 第16-19页 |
| ·ABA受体PYR/PYL/RCAR蛋白家族 | 第16-17页 |
| ·PP2C磷酸酶蛋白家族 | 第17-18页 |
| ·SnRK2激酶蛋白家族 | 第18-19页 |
| ·ABA信号转导途径 | 第19页 |
| 3 NaCl为代表的盐害 | 第19-25页 |
| ·盐胁迫的危害 | 第20-21页 |
| ·生理干旱 | 第20页 |
| ·离子胁迫 | 第20页 |
| ·代谢失调 | 第20-21页 |
| ·ROS伤害 | 第21页 |
| ·光合作用下降 | 第21页 |
| ·影响呼吸作用 | 第21页 |
| ·植物的盐适应及其调控机制 | 第21-23页 |
| ·渗透调节 | 第21-22页 |
| ·离子区域化 | 第22-23页 |
| ·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防御系统 | 第23页 |
| ·SOS信号通路 | 第23-25页 |
| ·SOS信号通路简介 | 第24-25页 |
| 4 WD40蛋白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 ·WD40基本结构域 | 第25-26页 |
| ·WD40参与植物生长及胁迫响应 | 第26-27页 |
| 5 水稻中ABA信号转导途径 | 第27-28页 |
| 6 水稻中SOS信号通路 | 第28-29页 |
| 7 WD40参与水稻对胁迫的响应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51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 ·植物材料 | 第32页 |
| ·材料种植 | 第32-33页 |
| ·水稻种植 | 第32页 |
| ·拟南芥种植 | 第32-33页 |
| ·菌株 | 第3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3-51页 |
| ·生物信息学工具 | 第33页 |
| ·基因表达检测 | 第33-35页 |
| ·qRT-PCR检测OsSTSL1响应ABA及NaCl处理的表达模式 | 第33-35页 |
| ·取材 | 第33页 |
| ·提取RNA所用材料及试剂 | 第33-34页 |
| ·提取RNA的方法 | 第34页 |
| ·逆转录方法 | 第34页 |
| ·qRT-PCR反应 | 第34-35页 |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第35-44页 |
| ·CTAB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 | 第37-38页 |
| ·RNA提取及逆转录 | 第38页 |
| ·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 第38-42页 |
| ·PCR扩增 | 第38-39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9页 |
| ·DNA片段纯化 | 第39页 |
| ·连接反应 | 第39-40页 |
| ·E.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0页 |
| ·转化E.coli感受态细胞 | 第40页 |
| ·重组克隆的筛选与测序 | 第40-41页 |
| ·质粒提取方法 | 第41-42页 |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2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 | 第42-44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42-43页 |
| ·农杆菌的转化 | 第43页 |
| ·蘸花法转化拟南芥 | 第43-44页 |
| ·转基因拟南芥纯合株系的筛选 | 第44页 |
| ·Pro::GUS的组织化学鉴定 | 第44-45页 |
| ·染色方法 | 第45页 |
| ·脱色方法 | 第45页 |
| ·GFP亚细胞定位 | 第45-46页 |
| ·烟草瞬时转化检测基因亚细胞定位 | 第45-46页 |
| ·拟南芥稳定转化检测基因亚细胞定位 | 第46页 |
| ·OsSTSL1过表达纯合株系的ABA及NaCl处理 | 第46-47页 |
| ·材料 | 第46页 |
| ·处理方法 | 第46-47页 |
| ·ABA/NaCl培养基上的直接萌发 | 第46页 |
| ·ABA/NaCl培养基上的移苗处理 | 第46-47页 |
| ·萌发率和转绿的统计 | 第47页 |
| ·干旱处理 | 第47页 |
| ·BiFC(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 第47-51页 |
| ·Gatway技术原理 | 第48-49页 |
| ·BiFC载体构建 | 第49-50页 |
| ·BiFC验证OsSTSL1和OsABI2相互作用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51-77页 |
| 1 OsSTSL1基因的获得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1-54页 |
| 2 基因表达检测 | 第54-56页 |
| ·qRT-PCR检测OsSTSL1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54-56页 |
| 3 OsSTSL1基因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 第56-58页 |
| 4 OsSTSL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58-60页 |
| 5 OsSTSL1过表达拟南芥植株获得和表型分析 | 第60-72页 |
| ·过表达OsSTSL1拟南芥纯合植株萌发对ABA的响应 | 第61-62页 |
| ·过表达OsSTSL1拟南芥纯合植株转绿对ABA的响应 | 第62-64页 |
| ·过表达OsSTSL1拟南芥纯合植株主根长度对ABA的响应 | 第64-66页 |
| ·过表达OsSTSL1拟南芥纯合植株萌发对NaCl的响应 | 第66-67页 |
| ·过表达OsSTSL1拟南芥纯合植株转绿对NaCl的响应 | 第67-69页 |
| ·过表达OsSTSL1拟南芥纯合植株主根长度对NaCl的响应 | 第69-71页 |
| ·OsSTSL1在干旱胁迫中的功能 | 第71-72页 |
| 6 OsSTSL1和OsABI2相互作用验证 | 第72-77页 |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7-82页 |
| 1 OsSTSL1是水稻中响应ABA的新基因 | 第77-78页 |
| 2 OsSTSL1在特定时期参与对NaCl的响应 | 第78页 |
| 3 OsSTSL1参与干旱胁迫响应可能的机制 | 第78-79页 |
| 4 OsSTSL1与STS1功能及作用机制的比较与探讨 | 第79-81页 |
| 5 结论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