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依据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本文依托的研究项目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3页 |
第3章 古洞河构造岩浆杂岩带的基本特征 | 第23-27页 |
第4章 古洞河构造岩浆杂岩带的地质体组成 | 第27-52页 |
·新太古代鸡南岩组变质岩 | 第28-30页 |
·晚二叠世长仁组大理岩 | 第30-32页 |
·晚二叠世新东村组浅变质岩 | 第32-41页 |
·晚二叠世闪长岩 | 第41-44页 |
·晚二叠世同构造花岗岩 | 第44-52页 |
第5章 古洞河构造岩浆杂岩带内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 | 第52-79页 |
·韧性变形带的变形特征 | 第52-62页 |
·宏观变形特征 | 第52-54页 |
·显微组构变形特征 | 第54-62页 |
·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 | 第62-79页 |
·二维有限应变分析 | 第62-71页 |
·古差值应力计算 | 第71-74页 |
·断裂带变形温度 | 第74-75页 |
·断裂带的应变速率 | 第75页 |
·涡度学分析 | 第75-79页 |
第6章 古洞河构造岩浆杂岩带的构造演化史 | 第79-85页 |
·古亚洲构造域演化期 | 第79-83页 |
·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期 | 第83-8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