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朝南蛮校尉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绪论 | 第12-21页 |
| 一、选题旨趣 | 第12-15页 |
| 二、古代文献 | 第15-16页 |
| 三、研究状况 | 第16-21页 |
| 第一章 汉魏之际领护校尉官的地方化 | 第21-32页 |
| 一、两汉领护校尉制度 | 第21-23页 |
| 二、汉魏之际领护校尉官的地方化 | 第23-27页 |
| 三、西晋领护校尉制度 | 第27-32页 |
| 第二章 两晋南朝南蛮校尉置废考 | 第32-49页 |
| 一、汉魏南朝的蛮族形势 | 第32-36页 |
| 二、南蛮校尉始设与西晋灭吴 | 第36-42页 |
| (一) 魏晋之际荆州蛮夷动向 | 第36-39页 |
| (二) 晋吴西陵之争 | 第39-42页 |
| 三、刘宋废罢南蛮校尉 | 第42-46页 |
| (一) 南蛮校尉治蛮职能的削弱 | 第42-44页 |
| (二) 刘宋弱荆政策的影响 | 第44-46页 |
| 四、南齐南蛮校尉的旋置旋罢 | 第46-49页 |
| 第三章 两晋南朝南蛮校尉的职掌及府僚组织 | 第49-64页 |
| 一、两晋南朝南蛮校尉的职掌 | 第49-57页 |
| (一) 镇抚与征伐蛮族 | 第49-51页 |
| (二) 参与平定荆州地方叛乱 | 第51-54页 |
| (三) 参与北伐 | 第54-57页 |
| 二、南蛮校尉府僚组织 | 第57-64页 |
| (一) 南蛮校尉府僚的设置 | 第57-58页 |
| (二) 南蛮校尉府僚的选任 | 第58-59页 |
| (三) 南蛮府佐的出身及迁转 | 第59-60页 |
| (四) 南蛮府佐的政治行为 | 第60-64页 |
| 第四章 两晋南朝南蛮校尉的出身阶层及迁转途径 | 第64-74页 |
| 一、两晋南朝南蛮校尉的出身阶层 | 第64-67页 |
| (一) 出身宗室 | 第64页 |
| (二) 出身士族 | 第64-65页 |
| (三) 非士族出身 | 第65-67页 |
| 二、两晋南朝南蛮校尉的迁转 | 第67-74页 |
| (一) 两晋南朝南蛮校尉的迁入官 | 第67-69页 |
| (二) 两晋南朝南蛮校尉的迁出官 | 第69-71页 |
| (三) 两晋南朝南蛮校尉的兼任官 | 第71-74页 |
| 第五章 南蛮校尉与两晋南朝政治 | 第74-90页 |
| 一、南蛮校尉与西晋政局 | 第74-78页 |
| (一) 武帝朝 | 第74-76页 |
| (二) 惠帝朝 | 第76-78页 |
| 二、南蛮校尉与东晋政局 | 第78-87页 |
| (一) 南蛮校尉与东晋荆扬之争 | 第78-83页 |
| (二) 南蛮校尉与荆州地方政治 | 第83-87页 |
| 三、南蛮校尉与刘宋政局 | 第87-90页 |
| (一) 南蛮校尉与宗王镇荆 | 第87-88页 |
| (二) 南蛮校尉与刘宋荆扬之争 | 第88-90页 |
| 结语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 附录:两晋南朝南蛮校尉列表 | 第99-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106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