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圆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综述一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西医研究现状 | 第11-24页 |
1 概述 | 第11页 |
2 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3 病因 | 第12-16页 |
4 发病机制 | 第16页 |
5 诊断 | 第16-18页 |
6 分类 | 第18-19页 |
7 防治 | 第19-24页 |
综述二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中医认识与论治 | 第24-31页 |
1 概述 | 第24页 |
2 病因病机 | 第24-25页 |
3 辨证要点 | 第25页 |
4 治疗原则 | 第25-26页 |
5 证治分类 | 第26页 |
6 现代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 第26-31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1-56页 |
前言 | 第31页 |
临床资料 | 第31-32页 |
1 病例来源 | 第31页 |
2 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 | 第31-32页 |
诊疗标准 | 第32-33页 |
1 诊断标准 | 第32页 |
2 纳入标准 | 第32页 |
3 排除标准 | 第32页 |
4 剔除标准 | 第32-33页 |
5 脱落标准 | 第33页 |
6 患者知情同意书 | 第33页 |
治疗方法 | 第33-36页 |
1 长圆针组 | 第33-34页 |
2 对照组 | 第34页 |
3 观察指标 | 第34页 |
4 观察方法 | 第34-35页 |
5 观察时点 | 第35页 |
6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5页 |
7 不良事件处理方法(随时记录) | 第35页 |
8 统计分析处理 | 第35-36页 |
结果 | 第36-47页 |
1 观察病例及脱落病例描述 | 第36页 |
2 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组内VAS评分比较 | 第36页 |
3 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组间VAS评分比较 | 第36-37页 |
4 疗后及随访时疼痛改善率比较 | 第37-38页 |
5 治疗前、后及随访时ODI总分比较 | 第38-39页 |
6 治疗前后及随访时ODI各单项评分比较 | 第39-46页 |
7 治疗前后及随访时ODI比较 | 第46-47页 |
8 常用穴位的统计 | 第47页 |
9 安全性评价 | 第47页 |
讨论 | 第47-56页 |
1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2 安全性评价 | 第50页 |
3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50-51页 |
4 对照组的选择 | 第51页 |
5 治疗组脱落病例的分析 | 第51页 |
6 经筋理论基础 | 第51-53页 |
7 非特异性下腰痛与经筋理论探讨 | 第53-54页 |
8 长圆针疗法治疗经筋病 | 第54页 |
9 长圆针疗法改善腰痛的起效机理探讨 | 第54-55页 |
10 长圆针疗法的优势 | 第55页 |
11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5页 |
12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