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暴力”行为的刑法规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言 | 第11-14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与立法成果 | 第12页 |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网络暴力"的理论界定 | 第14-22页 |
一 网络暴力概念的界定 | 第14-18页 |
(一) 词义 | 第14-15页 |
(二) 学界有代表性的定义 | 第15-17页 |
(三) 本文对网络暴力的定义 | 第17-18页 |
二 网络暴力的特征 | 第18-20页 |
(一) 主体的复合性 | 第19页 |
(二) 精神攻击的突发性与持续性 | 第19页 |
(三) 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 第19-20页 |
三 网络暴力的分类 | 第20-22页 |
(一) 单位网络暴力和公民网络暴力 | 第20页 |
(二) 人肉搜索、恶意攻击和失实言论 | 第20-21页 |
(三) 网络语言暴力和网络行为暴力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域外考察 | 第22-25页 |
一 美国"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现状 | 第22-23页 |
二 韩国"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现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 第25-32页 |
一 "网络暴力"行为法益侵害的严重性 | 第25-28页 |
二 对"网络暴力"行为其他制裁方法的无效性 | 第28-29页 |
三 对"网络暴力"犯罪动用刑罚的正当性 | 第29-32页 |
第四章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立法设计 | 第32-42页 |
一 "网络暴力"犯罪构成设计 | 第32-39页 |
(一) 责任主体的认定 | 第32-33页 |
(二) "网络暴力"犯罪的主观要件 | 第33-34页 |
(三) "网络暴力"造成危害结果情节严重的标准 | 第34-39页 |
二 罪名体系的构建 | 第39-42页 |
(一) 对现有罪名的解释 | 第39-40页 |
(二) 理论重构与填补空白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