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亚丙酯基阻燃涂层剂的开发与应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水性聚氨酯的发展简介 | 第10-11页 |
·水性聚氨酯的特点及改性 | 第11-12页 |
·水性聚氨酯的特性 | 第11页 |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方法 | 第11-12页 |
·纺织品阻燃的发展概况 | 第12页 |
·阻燃水性聚氨酯 | 第12-13页 |
·本课题研究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2 理论部分 | 第14-25页 |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方法 | 第14-15页 |
·封端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原料 | 第15-17页 |
·低聚物多元醇 | 第15页 |
·异氰酸酯 | 第15页 |
·亲水扩链剂 | 第15-16页 |
·扩链剂 | 第16页 |
·封端剂 | 第16页 |
·中和剂 | 第16页 |
·溶剂 | 第16-17页 |
·水 | 第17页 |
·封端型水性聚氨酯的反应机理 | 第17-20页 |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 | 第17-19页 |
·封端型水性聚氨酯的化学反应原理 | 第19-20页 |
·影响封端型异氰酸酯在水性聚氨酯应用的因素 | 第20-21页 |
·异氰酸酯的结构 | 第20页 |
·封端剂的影响 | 第20-21页 |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21页 |
·环氧树脂改性水性聚氨及改性原理 | 第21页 |
·环氧树脂改性封端型水性聚氨酯 | 第21页 |
·环氧树脂改性封端型水性聚氨酯的原理 | 第21页 |
·涤纶纤维的燃烧机理 | 第21-22页 |
·阻燃机理 | 第22页 |
·吸热作用 | 第22页 |
·覆盖作用 | 第22页 |
·抑制链反应 | 第22页 |
·气体稀释作用 | 第22页 |
·凝聚相阻燃 | 第22页 |
·新型协同阻燃机理 | 第22-24页 |
·磷-卤协同阻燃体系 | 第23页 |
·P-N协同阻燃体系 | 第23-24页 |
·膨胀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 第24页 |
·聚碳酸亚丙酯水性聚氨酯膨胀型阻燃涂层剂阻燃机理 | 第24-25页 |
3 实验部分 | 第25-30页 |
·实验药品、仪器与材料 | 第25-26页 |
·实验药品 | 第25-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封端型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工艺 | 第26-27页 |
·原料预处理 | 第26页 |
·预聚反应 | 第26页 |
·扩链反应 | 第26-27页 |
·环氧树脂改性反应 | 第27页 |
·封端反应 | 第27页 |
·中和及乳化分散 | 第27页 |
·阻燃涂层剂的制备及应用方法 | 第27页 |
·阻燃涂层剂的制备工艺及配方 | 第27页 |
·阻燃涂层剂的整理工艺 | 第27页 |
·分析测试 | 第27-30页 |
·游离-NCO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封端率的测定 | 第28页 |
·乳液及胶膜性能测试 | 第28页 |
·仪器表征 | 第28-29页 |
·织物性能测试 | 第29-30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0-56页 |
·预聚工艺对水性聚氨酯阻燃涂层剂性能的影响 | 第30-38页 |
·水性聚氨酯多元醇原料的选择 | 第30页 |
·、R值对水性聚氨酯阻燃涂层剂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DMPA含量对水性聚氨酯阻燃涂层剂性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预聚温度和时间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小分子扩链剂的用量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第35页 |
·扩链温度和时间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封端系数对水性聚氨酯阻燃涂层剂性能的影响 | 第36-38页 |
·封端温度和时间对水性聚氨酯阻燃涂层剂性能的影响 | 第38页 |
·水性聚氨酯阻燃涂层剂的制备 | 第38-44页 |
·阻燃剂配比的确定 | 第38-41页 |
·阻燃剂在阻燃涂层剂中用量的确定 | 第41页 |
·硅类阻燃协效剂种类的优选及用量的确定 | 第41-43页 |
·无机盐类阻燃协效剂种类的优选及用量的确定 | 第43-44页 |
·改性水性聚氨酯阻燃涂层剂的制备 | 第44-47页 |
·环氧树脂用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改性温度的影响 | 第46页 |
·改性时间的影响 | 第46-47页 |
·阻燃涂层剂的应用工艺的确定 | 第47-49页 |
·织物增重率对其阻燃性能的影响 | 第47页 |
·烘干温度对阻燃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焙烘温度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焙烘时间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 第49页 |
·阻燃涂层剂的各项指标 | 第49-50页 |
·产品的性能表征 | 第50-56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DSC图分析 | 第51-52页 |
·热性能分析(TG-DTA) | 第52-56页 |
5 结论 | 第56-58页 |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 | 第56-57页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今后工作展望 | 第57-58页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57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