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及对策研究--以高铁“天价”采购事件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2 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政府采购概述 | 第15-21页 |
·政府采购的概念 | 第15页 |
·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 | 第15-20页 |
·推行政府采购的意义 | 第20-21页 |
·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经济人”假设理论 | 第23-24页 |
·寻租理论 | 第24-25页 |
3 政府采购过程中寻租现象的案例分析 | 第25-31页 |
·高铁“天价”采购案例介绍 | 第25-27页 |
·为高铁座椅的生产而设立的公司 | 第25-26页 |
·“量身定做”高铁声屏障项目 | 第26-27页 |
·高铁天价采购背后的利益链 | 第27页 |
·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27-29页 |
·供应商资质认证环节的寻租行为 | 第28页 |
·招投标过程中的寻租行为 | 第28页 |
·评标过程中的寻租行为 | 第28-29页 |
·中标后供应商之间的寻租行为 | 第29页 |
·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产生的后果 | 第29-31页 |
·国家财富的损失 | 第29页 |
·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 | 第29-30页 |
·公共利益的缺失 | 第30-31页 |
4 政府采购过程中寻租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 第31-32页 |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过于粗糙且随意性较大 | 第31页 |
·政府采购预算的透明度较低 | 第31-32页 |
·预算资金管理的漏洞 | 第32页 |
·政府采购主体权力过于集中 | 第32-33页 |
·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 第32页 |
·政府采购主体的权力过大 | 第32-33页 |
·政府采购方式不够科学 | 第33-34页 |
·有意规避公开招标 | 第33页 |
·采购方式适用界限不准确 | 第33-34页 |
·政府采购的招投标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政府采购信息发布不规范,透明度有待提高 | 第34页 |
·供应商的资质审核不规范 | 第34页 |
·招投标主体不明确,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 第34-35页 |
·评标主观性太强 | 第35页 |
·政府采购监督体系不健全 | 第35-36页 |
·政府采购监督法制不健全 | 第35页 |
·政府采购监督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 | 第35-36页 |
5 我国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防范措施 | 第36-45页 |
·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的管理 | 第36-37页 |
·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的编报机制 | 第36-37页 |
·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的监督 | 第37页 |
·借鉴国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经验 | 第37页 |
·规范政府采购方式的选择 | 第37-39页 |
·强化公开招标的主导地位 | 第38页 |
·严格控制缺乏竞争性的招标方式 | 第38-39页 |
·借鉴国外的政府采购方式—以美国为例 | 第39页 |
·健全政府采购的招投标机制 | 第39-41页 |
·完善政府采购的招标程序 | 第39-40页 |
·规范对供应商的管理 | 第40页 |
·构建科学的专家评审机制 | 第40-41页 |
·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 | 第41-42页 |
·整合内外部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 | 第41页 |
·加强政府采购过程的监督 | 第41-42页 |
·加大审计部门的监督 | 第42页 |
·建立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 | 第42-45页 |
·加快建设政府采购电子化相关制度和标准 | 第43页 |
·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 | 第43页 |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电子化采购的经验—以韩国为例 | 第43-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