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石油污染的危害 | 第10-11页 |
·对土壤的影响 | 第10页 |
·对水体的影响 | 第10-11页 |
·对大气的影响 | 第11页 |
2 石油烃含量的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重量法 | 第11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1页 |
·荧光分光光度法 | 第11-12页 |
·红外光度法 | 第12页 |
·色谱法 | 第12页 |
3 土壤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 第12-16页 |
·土壤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第13页 |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传统方法 | 第13-14页 |
·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 | 第14页 |
·BIOLOG微平板法 | 第14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 | 第14页 |
·油污土壤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石油污染物的物理性质 | 第14-15页 |
·温度 | 第15页 |
·营养物质 | 第15页 |
·电子受体 | 第15页 |
·pH值 | 第15页 |
·湿度 | 第15页 |
·盐度 | 第15-16页 |
4 土壤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 第16-18页 |
·微生物修复技术 | 第16-17页 |
·生物刺激法 | 第16页 |
·生物强化法 | 第16-17页 |
·本土微生物的生物强化 | 第17页 |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7-18页 |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可行性评价 | 第18页 |
·微生物计数 | 第18页 |
·脱氢酶活性 | 第18页 |
·土壤的呼吸试验 | 第18页 |
5 土壤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8-19页 |
6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石油烃降解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20-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材料 | 第20-22页 |
·试样 | 第20页 |
·药品与仪器设备 | 第20页 |
·试剂 | 第20-21页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方法 | 第22-25页 |
·酵母菌的富集、筛选与分离纯化 | 第22页 |
·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 | 第22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2-2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5-30页 |
·酵母菌种分离纯化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25-27页 |
·菌株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 | 第27-28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8-29页 |
·酵母DNA模板的制备 | 第28页 |
·18S rDNA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28-29页 |
·阳性克隆检测 | 第29页 |
·18S rDNA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29-30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酵母菌降解柴油的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31-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材料 | 第31页 |
·试样 | 第31页 |
·主要药品与设备 | 第31页 |
·培养基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3页 |
·酵母菌生长曲线的制备 | 第31页 |
·柴油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页 |
·酵母菌生长与降解曲线的绘制 | 第31-32页 |
·影响柴油降解率的单因素试验 | 第32页 |
·正交试验优化培养条件 | 第32页 |
·无重复双因素试验确定最佳C/N/P | 第32-33页 |
·GC法对降解前后柴油组分的分析 | 第3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菌体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3页 |
·柴油紫外吸收光谱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34页 |
·酵母菌YH-41的生长与柴油降解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酵母菌YH-41柴油降解单因素试验 | 第35-38页 |
·不同初始pH值对降解能力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初始盐浓度对降解能力的影响 | 第36页 |
·酵母粉添加对柴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最佳氮源的选择 | 第37页 |
·最佳磷源的选择 | 第37-38页 |
·酵母菌YH-41柴油降解正交试验 | 第38页 |
·酵母菌YH-41柴油降解无重复双因素试验 | 第38-39页 |
·降解前后柴油的GC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酵母菌YH-41对油污土壤生物修复效果研究 | 第42-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材料 | 第42-43页 |
·菌株及土样 | 第42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42页 |
·培养基 | 第42页 |
·试剂配制 | 第42-43页 |
·方法 | 第43-46页 |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43-45页 |
·酵母菌固体菌剂的制备 | 第45页 |
·生物修复过程——室内堆腐实验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相关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6-47页 |
·磷标准曲线 | 第46-47页 |
·脱氢酶活性标准曲线 | 第47页 |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47页 |
·生物修复试验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修复过程中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48-49页 |
·修复过程中油污土中石油烃残留量变化 | 第49-50页 |
·修复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 | 第50页 |
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1 结论 | 第51页 |
2 展望 | 第51-52页 |
3 创新点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