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1 绪论 | 第17-42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7-19页 |
·可吸入颗粒物(PM_(10))的性质及污染研究现状 | 第19-29页 |
·PM_(10)的来源 | 第19页 |
·PM_(10)的化学组成及危害 | 第19-21页 |
·PM_(10)污染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PM_(10)的分析监测技术 | 第23-24页 |
·PM_(10)的控制技术研究 | 第24-29页 |
·多环芳烃(PAHs)的性质及污染研究现状 | 第29-39页 |
·PAHs的来源 | 第30-33页 |
·PAHs的危害 | 第33-34页 |
·PAHs的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PAHs的污染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PAHs的源解析 | 第37-39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9-42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2 南京市工业和商业区域可吸入颗粒物的形貌及污染特征 | 第42-56页 |
·受体样品及源样品的采集 | 第42-46页 |
·采样仪器与材料 | 第42-43页 |
·采样点位的设置 | 第43页 |
·采样周期和采样时间 | 第43-44页 |
·受体样品的采集 | 第44页 |
·采样过程质量控制 | 第44-45页 |
·源样品的采集 | 第45-46页 |
·PM_(10)样品形貌特征分析 | 第46-5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6-47页 |
·实验过程 | 第4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PM_(10)污染特征研究 | 第53-55页 |
·PM_(10)的月变化规律 | 第53-54页 |
·PM_(10)的空间变化规律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3 南京市工业和商业区域可吸入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组成特征及源解析 | 第56-65页 |
·实验所用仪器、材料 | 第56-57页 |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第56页 |
·实验所用药品、试剂 | 第56-57页 |
·样品的预处理 | 第57页 |
·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测量 | 第57-60页 |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12种金属元素 | 第57-58页 |
·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测定汞和砷 | 第58页 |
·离子印迹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测定镉 | 第58-60页 |
·南京市工业和商业区域可吸入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特征分析 | 第60-63页 |
·可吸入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60-62页 |
·可吸入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来源解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南京市工业和商业区域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及其污染特征 | 第65-82页 |
·实验所用仪器、材料 | 第65-67页 |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第65页 |
·实验所用药品、试剂 | 第65-67页 |
·受体样品的预处理 | 第67-68页 |
·索氏提取 | 第67页 |
·K-D浓缩 | 第67页 |
·吹氮浓缩 | 第67页 |
·硅胶柱层析 | 第67-68页 |
·源样品的预处理 | 第68-69页 |
·标准系列的配制 | 第69页 |
·多环芳烃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 | 第69-71页 |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 | 第70页 |
·HPLC分析分离条件的选择 | 第70-71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71-73页 |
·PAHs污染特征研究 | 第73-81页 |
·两典型地区不同季节PM_(10)中PAHs总量的分布特征 | 第77-79页 |
·两地区PM_(10)中PAHs的相对分布特征 | 第79-80页 |
·两地区PM_(10)浓度与PAHs浓度相关性分析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5 南京市工业和商业区域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源解析 | 第82-93页 |
·CMB的基本原理及其算法 | 第82-84页 |
·利用CMB法进行PAHs源解析的技术步骤 | 第84-86页 |
·进行PAHs源解析的流程 | 第84-85页 |
·污染源种类及数目的确定 | 第85页 |
·标识污染物的选择 | 第85页 |
·模型计算及结果解析 | 第85-86页 |
·污染源成分谱及受体成分 | 第86-88页 |
·污染源标识物的确定 | 第88页 |
·PAHs的CMB源解析结果 | 第88-89页 |
·各源贡献率分析 | 第89-90页 |
·污染控制对策 | 第90-92页 |
·进一步加强控制燃煤污染 | 第90-91页 |
·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 第91页 |
·开展工业污染治理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6 静电—带电颗粒层过滤复合除尘技术对PM_(10)的污染控制研究 | 第93-124页 |
·静电—带电颗粒层过滤复合除尘技术的设计 | 第93-95页 |
·静电—颗粒层过滤复合除尘技术 | 第93-94页 |
·本研究设计的静电—带电颗粒层过滤复合除尘技术 | 第94-95页 |
·静电—带电颗粒层过滤复合除尘技术对PM_(10)污染控制理论 | 第95-103页 |
·带电颗粒层过滤的理论基础 | 第95-100页 |
·带电颗粒层过滤除尘器的总效率 | 第100-101页 |
·带电颗粒层过滤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 第101-103页 |
·静电—带电颗粒层过滤复合除尘技术对PM_(10)污染控制的实验研究 | 第103-123页 |
·带电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3-115页 |
·静电—带电颗粒层过滤复合除尘技术对PM_(10)脱除工艺研究 | 第115-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7 结论 | 第124-129页 |
·研究结论 | 第124-127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7页 |
·展望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