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研析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1章 证据失权制度概述 | 第7-11页 |
·证据失权制度的涵义 | 第7-8页 |
·证据失权制度的内容 | 第8-9页 |
·证据失权制度的价值 | 第9-11页 |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 第9页 |
·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 | 第9-10页 |
·有利于维护程序安定 | 第10-11页 |
第2章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现状评析 | 第11-18页 |
·证据失权的现行规定 | 第11页 |
·证据失权在立法制度层面上的不足 | 第11-15页 |
·立法层次过低,存在正当性危机 | 第12页 |
·证据失权与答辩权的冲突 | 第12-13页 |
·证据失权与证据交换的矛盾 | 第13-14页 |
·法官释明权规定过于宽泛,缺乏强制力 | 第14页 |
·严格的证据失权效力与新证据界定不科学的矛盾 | 第14-15页 |
·证据失权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缺陷 | 第15-18页 |
·当事人举证能力对证据失权的制约 | 第16页 |
·现行律师代理制度对证据失权的限制 | 第16-18页 |
第3章 证据失权制度的比较法分析 | 第18-25页 |
·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例 | 第18-23页 |
·美国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18-19页 |
·德国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19-20页 |
·法国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20-21页 |
·日本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21-22页 |
·我国台湾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22-23页 |
·对两大法系证据失权制度的评析 | 第23-25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若干思考 | 第25-35页 |
·完善证据失权应考虑的诉讼理念 | 第25-27页 |
·确立程序正义的诉讼理念 | 第25-26页 |
·确立法律真实的诉讼理念 | 第26-27页 |
·完善证据失权的立法制度 | 第27-32页 |
·以法律形式确立证据失权 | 第27页 |
·设置强制答辩制度,确立答辩失权 | 第27-28页 |
·确定证据交换为必经程序 | 第28-29页 |
·增强法官释明权的操作性 | 第29-30页 |
·合理界定新证据 | 第30-32页 |
·健全证据失权的外部环境 | 第32-35页 |
·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能力 | 第32-33页 |
·建设高素质的律师队伍,扩大律师权利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