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农村资金回流问题初探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数据来源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4页 |
·可能的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农村资金回流问题综述 | 第15-18页 |
·国外农村资金回流问题综述 | 第15-17页 |
·国内农村资金回流问题综述 | 第17-18页 |
第3章 农村资金流出的主要途径 | 第18-25页 |
·通过金融途径流出 | 第18-21页 |
·金融机构资金上存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 | 第18-19页 |
·支农类金融机构对外投资是资金外流的又一渠道 | 第19-20页 |
·邮政储蓄的虹吸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 | 第20-21页 |
·通过财税途径流出 | 第21-22页 |
·支农资金的相对流出 | 第21-22页 |
·通过征收农业税导致资金流出 | 第22页 |
·通过价格途径流出 | 第22-24页 |
·农村资金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流出 | 第22-23页 |
·农村资金通过农民耕地补偿差流出 | 第23-24页 |
·通过其它途径流出 | 第24-25页 |
第4章 农村资金流动分析 | 第25-30页 |
·农村地区资金的流入途径 | 第25-28页 |
·通过金融机构流入 | 第25页 |
·通过财政投入方式流入 | 第25-26页 |
·通过外商投资方式流入 | 第26-28页 |
·南京市样本县农村资金流动分析 | 第28-30页 |
第5章 影响农村资金回流的主要因素 | 第30-38页 |
·农业自身吸纳资金的能力成为资金外流的根本原因 | 第30页 |
·农业自身的高风险性 | 第30页 |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资金流动偏好 | 第30页 |
·农村金融环境落后制约了农村资金的回流 | 第30-32页 |
·农村地区金融信用缺失,影响信贷投放 | 第30-31页 |
·农村投资环境落后,影响吸收资金能力 | 第31-32页 |
·农村基层金融体系不健全,造成农村资金外流 | 第32-35页 |
·受农村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影响 | 第32-33页 |
·受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策略调整的影响 | 第33-35页 |
·受农村金融机构盲目规避信贷风险的影响 | 第35页 |
·农村金融政策存在缺陷,影响农村资金的回流 | 第35-38页 |
·财政支农基础投入不足 | 第35-36页 |
·财政支农资金流向趋于城区 | 第36页 |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地区不平衡 | 第36页 |
·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 | 第36-37页 |
·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不高 | 第37-38页 |
第6章 农村资金外流的负面效应 | 第38-43页 |
·农村资金外流影响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 第38页 |
·农村资金外流不利于维护农村的金融秩序 | 第38-40页 |
·导致非正规金融活动的出现 | 第38-39页 |
·非正规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 | 第39-40页 |
·农村资金外流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 第40-41页 |
·抑制农村经济的货币化发展水平 | 第40-41页 |
·加速了二元格局的形成 | 第41页 |
·农村资金外流不利于工农产业的协调发展 | 第41-43页 |
第7章 建立回流机制的思路及建议 | 第43-51页 |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吸纳资金能力 | 第43-44页 |
·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 | 第43页 |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 第43-44页 |
·加快农村金融环境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 | 第44-45页 |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 第44页 |
·加强农村信用体制建设 | 第44-45页 |
·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资金回流投入机制 | 第45-48页 |
·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 | 第45页 |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 第45-46页 |
·积极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 第46-47页 |
·构建农村保险服务体系 | 第47页 |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 第47-48页 |
·综合运用政府职能作用,建立资金回流导向机制 | 第48-49页 |
·高度重视财政支农的重要性 | 第48页 |
·多渠道筹措支农资金 | 第48页 |
·严格财政支农资金监督 | 第48-49页 |
·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建立路线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