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 ·南丰蜜桔简介 | 第10-12页 |
| ·南丰蜜桔的介绍 | 第10-11页 |
| ·南丰蜜桔的主要成分及其价值 | 第11-12页 |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及其在柑桔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 ·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 | 第12页 |
|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在柑桔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及其应用 | 第13-16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 | 第13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在柑桔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 ·HPLC色谱指纹图谱在产地鉴别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 ·近红外光谱法(NIRS)及其应用 | 第16-19页 |
|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及其在柑桔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 ·近红外光谱(NIRS)在产地鉴定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化学计量学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2章 南丰蜜桔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22-35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实验部分 | 第22-25页 |
| ·主要实验仪器与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 ·实验样品与试剂 | 第23页 |
| ·GC-MS分析条件 | 第23页 |
| ·蜜桔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 第23-25页 |
| ·溶剂直接萃取法提取 | 第23页 |
| ·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 第23-24页 |
| ·挥发油提取器法提取 | 第24-25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 ·GC-MS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5-26页 |
| ·毛细管色谱柱的确定 | 第25-26页 |
| ·升温程序的确定 | 第26页 |
| ·不同提取方法的GC-MS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 ·GC-MS质谱检索的南丰蜜桔挥发性成分鉴定 | 第29-30页 |
| ·GC-MS质谱检索结合保留指数的南丰蜜桔挥发性成分鉴定 | 第30-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的南丰蜜桔指纹图谱研究 | 第35-54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5-36页 |
| ·HPLC色谱条件的研究 | 第36页 |
| ·蜜桔样品的制备方法研究 | 第36页 |
| ·果肉制样 | 第36页 |
| ·果肉匀浆冻干粉制样 | 第36页 |
| ·果汁制样 | 第36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36-37页 |
| ·仪器精密度验证 | 第36-37页 |
| ·样品稳定性验证 | 第37页 |
| ·制样方法重现性验证 | 第37页 |
| ·蜜桔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评价 | 第37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53页 |
| ·HPLC分析条件的确定 | 第37-42页 |
| ·检测波长的考察 | 第37-38页 |
| ·色谱柱的考察 | 第38-39页 |
| ·流动相种类考察 | 第39页 |
| ·不同柱温的考察 | 第39-40页 |
| ·不同流速的考察 | 第40-41页 |
| ·分离梯度的考察 | 第41-42页 |
| ·蜜桔样品制备方法考察结果 | 第42-44页 |
| ·方法学评价结果 | 第44-50页 |
| ·仪器精密度验证 | 第44-46页 |
| ·样品稳定性验证 | 第46-48页 |
| ·制备方法重现性验证 | 第48-50页 |
| ·不同产地南丰蜜桔的HPLC指纹图谱综合评价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4章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南丰蜜桔产地差异性研究 | 第54-64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54页 |
| ·近红外光谱采集与预处理 | 第54-55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 ·蜜桔差异性模型建立的初步考察 | 第55-60页 |
| ·蜜桔树不同高度蜜桔的差异性 | 第56页 |
| ·蜜桔树上阴阳面蜜桔的差异性 | 第56-57页 |
| ·不同蜜桔树上蜜桔的差异性 | 第57-58页 |
| ·南丰县不同地理位置三个果园蜜桔的PCA模型比较 | 第58-59页 |
| ·南丰蜜桔和新余蜜桔的PCA模型比较 | 第59页 |
| ·蜜桔保存时间对PCA模型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基于PCA模型对不同产地南丰蜜桔差异性验证 | 第60-62页 |
| ·南丰(白舍,包坊和洽湾)3个果园蜜桔PCA模型分析 | 第60-61页 |
| ·江西省内不同产地南丰蜜桔PCA模型分析 | 第61-62页 |
| ·不同省份的南丰蜜桔PCA模型分析 | 第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