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引言 | 第7-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7-9页 |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 2 标准和技术标准 | 第10-14页 |
| ·标准 | 第10-12页 |
| ·标准的概念 | 第10-11页 |
| ·标准的分类 | 第11页 |
| ·标准的制定 | 第11-12页 |
| ·技术标准 | 第12-14页 |
| ·技术标准的定义 | 第12页 |
| ·技术与技术标准 | 第12-13页 |
| ·技术标准的分类 | 第13页 |
| ·技术标准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 3 原产地规则的概述 | 第14-23页 |
| ·原产地规则的定义 | 第14-18页 |
| ·原产地的概念 | 第15页 |
| ·原产地规则的概念 | 第15页 |
| ·原产地规则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标准问题 | 第15-18页 |
| ·原产地规则的内容和分类 | 第18-20页 |
| ·原产地规则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原产地规则的分类 | 第19-20页 |
| ·各类原产地规则 | 第20-23页 |
| ·WTO《原产地规则协议》 | 第20-21页 |
| ·普惠制优惠原产地规则 | 第21-22页 |
| ·区域性关税优惠原产地规则 | 第22-23页 |
| 4 原产地规则的社会因素分析 | 第23-29页 |
| ·政治因素 | 第24-26页 |
| ·意识形态 | 第24页 |
| ·战略布局 | 第24-25页 |
| ·地区安全 | 第25页 |
| ·价值取向 | 第25-26页 |
| ·经济因素 | 第26-27页 |
| ·调节进出口 | 第26页 |
|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 第26-27页 |
| ·吸引投资和调整产业结构 | 第27页 |
| ·法律因素 | 第27-29页 |
| ·国际法的约束和协调 | 第27页 |
| ·形成原因和目的 | 第27-28页 |
| ·制定主体和适用范围 | 第28页 |
| ·谈判方式 | 第28页 |
| ·影响作用 | 第28-29页 |
| 5 我国原产地规则分析 | 第29-38页 |
| ·我国原产地规则概述 | 第29-30页 |
| ·非优惠原产地规则 | 第29-30页 |
| ·优惠原产地规则 | 第30页 |
| ·影响我国原产地规则的社会因素 | 第30-33页 |
| ·政治安全 | 第30-31页 |
| ·外交政策 | 第31页 |
| ·能源战略 | 第31页 |
| ·经济因素 | 第31-33页 |
| ·我国原产地规则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 ·我国原产地规则的特点 | 第33-35页 |
| ·我国原产地规则的问题 | 第35-36页 |
| ·我国原产地规则的发展趋势 | 第36-38页 |
| ·非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发展趋势 | 第36页 |
| ·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发展趋势 | 第36-38页 |
| 6 对我国原产地规则的建议 | 第38-40页 |
| ·从总体原则来看,应大力发展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规则 | 第38页 |
| ·从政治和战略安全角度来看,应加强与亚洲及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 | 第38-39页 |
| ·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区域合作 | 第38-39页 |
| ·加快与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 | 第39页 |
| ·从经济角度来看,要加大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谈判力度 | 第39页 |
| ·从原产地规则本身来看,应细化原产地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 第39-40页 |
| ·进一步细化原产地标准 | 第39页 |
| ·建立原产地规则的动态调整 | 第39-40页 |
| 7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附录1 WTO原产地规则协议 | 第44-53页 |
| 附录2 欧盟(2009-2011)普惠制方案 | 第53-67页 |
| 附录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 第67-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