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1 前言 | 第16-32页 |
·植物自毒作用的证实 | 第16-19页 |
·植物酚酸类自毒物质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逆境胁迫下植物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2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若干生理过程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32-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供试材料 | 第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试验设计 | 第32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32-35页 |
·化感指数计算 | 第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渗透调节因子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35-48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MDA含量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35-38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质膜透性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38-40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40-43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43-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48-62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48-51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51-53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53-56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56-58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核酸和蛋白质含量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62-71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蛋白质含量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62-65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DAN和RNA含量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65-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71-83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ABA含量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71-73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IAA含量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73-76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GA_3含量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76-78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ZR含量的化感效应分析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3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不同杉木无性系的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 第83-1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8页 |
·供试材料 | 第83-84页 |
·试验设计 | 第8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84页 |
·试验方法 | 第84-88页 |
·适于杉木叶片蛋白质组研究的双向电泳技术优化 | 第88-95页 |
·SDS-PAGE凝胶浓度的选择 | 第88-89页 |
·蛋白质样品干粉的制备及提取 | 第89-91页 |
·第一向IEF等电聚焦PH范围的选择 | 第91-92页 |
·裂解液中DTT浓度对蛋白质双向电泳分辨率的影响 | 第92-93页 |
·上样量的确定 | 第93页 |
·胶条平衡及转移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 | 第93-95页 |
·凝胶蛋白点的检测 | 第95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不同杉木无性系差异蛋白表达谱显示分析 | 第95-108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蛋白点的检测 | 第95-98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蛋白质表达谱差异显示分析 | 第98-108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不同杉木无性系差异蛋白的MALDI-TOF-TOF/MS鉴定 | 第108-122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不同杉木无性系差异蛋白的MALDI-TOF-TOF/MS鉴定结果 | 第108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不同杉木无性系差异蛋白的MALDI-TOF-TOF/MS图谱及Mascot查询结果 | 第108页 |
·鉴定的差异蛋白氨基酸序列 | 第108-122页 |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不同杉木无性系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122-136页 |
·小结 | 第136-141页 |
4 总结与讨论 | 第141-154页 |
·讨论 | 第141-149页 |
·结论 | 第149-15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51页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151-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74页 |
致谢 | 第174-176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