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前言 | 第10页 |
·钢框架结构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钢框架稳定和极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0-13页 |
·平面钢框架的结构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空间钢框架的结构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结构分析 | 第15-16页 |
·钢框架设计方法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设计方法的发展 | 第16页 |
·设计方法的分类 | 第16-17页 |
·国内外关于钢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 | 第17页 |
·各国规范关于设计方法的规定 | 第17-18页 |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上下翼缘角钢半刚性连接的受力性能研究 | 第20-32页 |
·前言 | 第20页 |
·半刚性连接弯矩-转角关系的分类 | 第20-23页 |
·Eurocode3(CEN 1992)的连接分类 | 第21页 |
·Bjorhovede et al.(1990)的连接分类 | 第21页 |
·三参数幂函数的连接分类 | 第21-23页 |
·上下翼缘角钢半刚性连接三参数幂函数模型中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23-30页 |
·连接的计算模型 | 第23页 |
·模型三参数的确定 | 第23-30页 |
·连接的破坏模式 | 第23-24页 |
·确定连接的初始刚度R_(ki) | 第24-27页 |
·确定连接的极限弯矩M_u | 第27-30页 |
·确定连接的形状参数n | 第30页 |
·上下翼缘角钢参数对弯矩-转角曲线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上下翼缘角钢半刚性连接空间钢框架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32-56页 |
·前言 | 第32页 |
·半刚性连接空间钢框架的二阶弹塑性分析 | 第32-42页 |
·基本假定 | 第32页 |
·三维虚功增量方程 | 第32-34页 |
·应力-位移关系 | 第34-35页 |
·剪切变形的影响 | 第35-37页 |
·几何非线性刚度方程 | 第37-38页 |
·截面塑性屈服面方程 | 第38-39页 |
·弹塑性刚度方程 | 第39-40页 |
·半刚性连接的影响 | 第40-42页 |
·程序的实现 | 第42-49页 |
·单元坐标转换矩阵 | 第42页 |
·弹塑性刚度矩阵的建立与求解 | 第42-44页 |
·单元定位向量法建立刚度矩阵 | 第42-43页 |
·求解方法 | 第43-44页 |
·弹塑性杆端力增量的计算 | 第44-47页 |
·截面内力状态超出屈服面的处理 | 第47页 |
·程序的编制与流程图 | 第47-49页 |
·算例研究 | 第49-54页 |
·程序的使用 | 第49-51页 |
·上下翼缘角钢参数对空间钢框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上下翼缘角钢半刚性连接空间钢框架的整体设计 | 第56-71页 |
·前言 | 第56页 |
·设计准则 | 第56-62页 |
·设计公式 | 第56-57页 |
·模型考虑 | 第57-59页 |
·截面形式 | 第57页 |
·模拟单元 | 第57-58页 |
·加载方式 | 第58页 |
·几何缺陷 | 第58-59页 |
·物质方程 | 第59-60页 |
·约束方程 | 第60-62页 |
·荷载组合作用下承载能力 | 第60页 |
·抗力系数φ | 第60页 |
·标准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侧移和挠度要求 | 第60-61页 |
·延性要求 | 第61页 |
·两国规范关于约束方程的对比 | 第61-62页 |
·设计步骤 | 第62-64页 |
·算例分析 | 第64-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A 空间杆单元几何刚度方程的有关元素 | 第77-84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