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性赔偿的基数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2、问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3、文献的梳理 | 第10-11页 |
4、分析的思路 | 第11-13页 |
一、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背景与法律性质 | 第13-19页 |
1、立法背景 | 第13-15页 |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法律性质 | 第15-19页 |
二、部分欺诈行为案例的梳理与研究 | 第19-29页 |
1、案例的梳理 | 第19-21页 |
2、"部分欺诈行为"的概念 | 第21-22页 |
3、"部分欺诈行为"的性质 | 第22-24页 |
(一) 司法实践中的判定 | 第22-23页 |
(二) 判定的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4、消费合同的效力 | 第24-26页 |
5、惩罚性赔偿基数的判决依据 | 第26-29页 |
三、对不完全履约行为适用定金罚则的借鉴 | 第29-34页 |
1、定金的概念与性质 | 第29页 |
2、借鉴的基础 | 第29-31页 |
(一) 违约行为的表现形态 | 第29-30页 |
(二) 惩罚目的性 | 第30-31页 |
3、比例原则的类推适用 | 第31-34页 |
(一) 比例原则 | 第31-32页 |
(二) 类推适用 | 第32-34页 |
四、惩罚性赔偿制度实务运作之探讨 | 第34-42页 |
1、商品房面积缩水的赔偿基数研究 | 第34-36页 |
(一) 典型案例案情简介 | 第34页 |
(二) 问题的争议及解决 | 第34-36页 |
2、美国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研究 | 第36-39页 |
(一) 典型案例案情简介 | 第36页 |
(二) 决定惩罚性赔偿金额的因素 | 第36-37页 |
(三) 借鉴意义 | 第37-39页 |
3、惩罚性赔偿基数的判定与运作 | 第39-42页 |
(一) 部分欺诈行为的三个特征 | 第39-40页 |
(二) 判定惩罚性赔偿基数的因素 | 第40页 |
(三)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与价值衡量 | 第40-42页 |
结论及立法建议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